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土壤/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中,铬(Ⅵ)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致突变、致畸性而倍受关注。目前传统的土壤铬污染修复方法如化学固定、化学淋洗、电动修复技术均存在处理成本高,易引起二次污染等缺点,没有达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湖南某厂铬渣堆场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修复铬污染土壤为目标,对土著微生物修复铬污染土壤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培养实验研究了铬渣污染土壤中Cr(Ⅵ)的浸出以及土著微生物修复铬渣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铬渣污染土壤中直接添加一定数量的培养基,可以使土壤中Cr(Ⅵ)得以修复。培养基中最优碳源为葡萄糖,最佳碳源和氮源数量分别为8g/L和13g/L。利用前期从铬渣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高效六价铬还原菌(Pannonibacterphragmitetus)修复模拟Cr(Ⅵ)污染土壤,对模拟土壤中Cr(Ⅵ)修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细菌接种量、体系pH、Cr(Ⅵ)模拟初始浓度以及氧气含量明显影响模拟土壤Cr(Ⅵ)修复效果。接种量越大修复效果越好;体系pH越高修复效果越好;初始Cr(Ⅵ)浓度越低修复效果越好;好氧条件下的Cr(Ⅵ)修复效果好于厌氧条件下Cr(Ⅵ)修复。采用土柱淋溶扩大试验修复铬污染土壤,结果表明:培养基的加入能完全修复土壤中水溶性Cr(Ⅵ)、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r(Ⅵ)。单独加入碳源作为培养基不能完全还原土壤中的Cr(Ⅵ),碳源和氮源结合时能使土壤中的Cr(Ⅵ)完全修复,其中葡萄糖和氮源结合时修复效果最好,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优葡萄糖量为4g/L。最佳氮源量为5g/L。培养基最佳pH范围为7.5-8.5,全天循环淋溶修复效果好于非循环淋溶。在初始浓度345mg/kg条件下,3天就能完全修复。恒温培养实验研究了铬渣堆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动力学及修复机理。影响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土壤中Cr(Ⅵ)速率因素主要有培养基初始pH、土壤中初始Cr(Ⅵ)浓度、培养基量和温度。土著微生物修复土壤中Cr(Ⅵ)为零级反应。当培养基土液比为2:1、1:1、1:1.5、1:2和1:2.5时,土著微生物修复土壤中Cr(Ⅵ)的动力学方程为:Ct=C0-3.659t,Ct=C0-5.622t,Ct=C0-5.983t,Ct=C0-6.549t,Ct=C0-6.61t。通过表面活化能的计算得知,温度对修复速率的影响很大,修复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式为:k(T)=exp(12.65-3261.26/T)。湖南某厂铬渣堆场下土壤固相组分没有参与土著微生物对污染土壤Cr(Ⅵ)的还原,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修复是土著微生物直接还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