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创新位势表征创新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对生存机会的控制优势。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轨,整个高等教育逐渐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内,行业划转院校的科研创新被置于更富竞争性的社会变迁环境中。受制于创新资源的竞争压力,行业划转院校需要不断面对各种战略选择:服务面向行业还是区域,学科综合化还是特色化,遵循制度合法还是追求技术效率?以场域视角切入,将行业划转院校置于特定的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位势表征创新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对生存机会的控制优势。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轨,整个高等教育逐渐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内,行业划转院校的科研创新被置于更富竞争性的社会变迁环境中。受制于创新资源的竞争压力,行业划转院校需要不断面对各种战略选择:服务面向行业还是区域,学科综合化还是特色化,遵循制度合法还是追求技术效率?以场域视角切入,将行业划转院校置于特定的创新场域中,创新位势则构成了行业划转院校在创新场域中行动的前提与结果。基于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多重影响机制作用下,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的生成与演化规律。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的发展现状分析。将位势理论引入行业划转院校科研创新活动中,对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标准预设等方面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21所行业划转院校科研创新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描述,发现行业划转院校科研创新存在外部资源投入力度与渠道匮乏、外向型创新结构弱势制约创新能力、适应外部需求的迟滞性等问题。(2)基于场域理论,以场域、策略与位势之间的关系为构型,建构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生成与演化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业划转院校的创新位势呈现出两条较为明显的生成与演化路径,一是创新位势生成于外部场域环境对行业划转院校的形塑机制,二是行业划转院校基于自身在特定场域中的初始位势与条件,通过一定的战略选择与行动反作用于场域结构,进而实现自身创新位势的演化。(3)以创新势与创新位两个维度为基准,构建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的评价模型。基于创新位势生成的场域嵌入性状态以及创新位势演化的过程性表征,分别运用TOPSIS模型与耦合模型对1998—2017年21所行业划转院校的创新势和创新位进行测评。研究发现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的阶段性演化过程,既是创新势从特色化到综合化再到特色再造的过程,也是创新位从耦合失调到地方行业划转院校集中向区域创新场域倾斜,再到部分行业划转院校回归行业创新场域的演变过程。不同发展梯次、不同地区的行业划转院校的创新位势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差异,且不均衡化呈加剧的倾向。行业划转院校科研创新与两个服务面向的耦合发展度之间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4)行业划转院校创新位势的提升策略研究。针对目前行业划转院校科研创新过程中的困境,提出既要发挥政府在创新场域环境与结构优化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行业划转院校在嵌入场域、适应场域及改变场域过程中的主动性。该论文有图46幅,表24个,参考文献232篇。
其他文献
油气资源的开发会产生大量的油田污水。尤其是随着非常规能源开采比重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水的产量远高于常规井,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污水回注技术是目前处理油田污水的主要方法,且常采用人工压裂方式提高回注量。由于地层中裂缝的存在,污水回注过程对地层环境同样存在着污染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复杂裂缝条件下的流动模型,研究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为污水回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复杂裂缝和边界系统为研究
全球页岩气资源丰富,中国页岩气储量全球居首,水力压裂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发展和应用的页岩气改造增产技术,能否形成复杂的水力压裂裂缝网络是评判水力压裂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页岩具有典型的非均质、非连续特征,其内部存在节理、层理、裂隙、微孔洞、微裂纹等大量缺陷,致使水力裂缝在页岩内部的扩展规律极为复杂。因此,从机理上分析和掌握水力裂缝在含缺陷页岩中的起裂及扩展规律,对于实施压裂前的可压性评价、压裂后的产量预
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中的关键装备之一,其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着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煤机整机动力学特性进了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基于采煤机工作面力学检测分析实验平台,分别进行了五种不同牵引速度下滚筒载荷实验测试,采用数据拟合方法构建了滚筒载荷的牵引速度修正系数的拟合公式,并通过实验方法对拟合公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为研究采煤机行走轮与
煤炭资源的深地开采是我国煤炭工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安全、高效、稳定的能源产出既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根本需求。煤岩在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和高地温的特殊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深部力学特性及灾变模式对现有的理论与工程技术提出了挑战。研究深部煤岩力学特性表征,形成有效的煤岩体灾变监测预警方法对改善深部矿井开采环境,确保煤炭资源持续产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以深部日趋
排土场是露天煤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其松散结构和不均匀沉降等会诱发土体裂缝,对水分运动、水循环及植被恢复等产生严重威胁,但关于排土场土体裂缝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土体裂缝是煤矿区地质灾害中最直观的一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其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严重影响矿区生态安全。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大唐国际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通常采煤机割煤高度3.5m~6.0m的工作面称为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割煤高度≥6.0m的工作面称为超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四盘区1-2煤层厚度5.35m~9.6m,平均厚度8.9m,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开采模式。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割煤高度大、强度高、煤壁易片帮、顶板易冒落,装备承受的载荷高、且动载冲击严重,液压支架作为工作面围岩结构稳定性控制的核心设备,其对围岩的适应性
水库坝下开采安全是指既要保证库水下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坝体及水库运营的安全,把坝下呆滞的煤炭资源采出。安全、可靠地采出坝下煤炭资源无论是技术上和经济上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大平矿库坝下开采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地表移动变形、坝体移动变形和坝体变形破坏规律及特征,以及坝体加固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组合的试
露天煤矿开采在我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边坡稳定性、合理剥采比及开采边界限制等原因,端帮下压覆大量滞留煤无法回收。端帮开采工艺的发展为滞留煤的回收提供了新的方法。端帮开采不需要单独地进行剥离或基建,其主要形式为通过远程操控端帮采煤机对暴露的滞留煤层进行打硐回采,硐室之间留设支撑煤柱。支撑煤柱参数设计对自身及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是端帮开采安全、高效应用的前提。同时边坡参数也影响着支撑煤柱的稳
为降低煤矿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各项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对事故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响应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分析事故特征及其发展演化机理基础上,构建煤矿应急响应决策框架。综合运用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多属性群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等专业知识,从系统分析角度进行研究设计,基于煤矿应急响应过程各阶段特征和信息形式,重点研究和探讨了不确定环境下煤矿应急响应决策方法及信息约简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煤
二元金属氧化物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面临着制备方法复杂、容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因此通过简单方法合成满足特定使用需求的二元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仍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以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为研究方向,系统研究了几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相关机理和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分别以去离子水、50%去离子水与50%乙醇(体积百分比)混合溶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