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小说和改编电影的研究,一向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媒介偏向理论为依据,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小说和电影两种媒介,在改编的过程中如何转换的问题。同时,对于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是否忠实于原著的论点进行分析和反驳。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文首先针对学术界关于小说和电影改编的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的分析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近些年对于小说和电影改编的学术研究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改编的过程,主要包括改编的原因,改编的策略或是原则,改编的利弊及其改编对于小说和电影的影响,改编的现状,改编的来源类型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另一类是运用不同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叙事学的研究、比较分析和文本细读研究、美学研究、文化研究、传播学研究等等。尽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改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但是,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却很少有学者对此从宏观上和内部分析两种媒介的转换过程,这为笔者进行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此外,谢尔顿是美国著名通俗小说大师,但他在戏剧、电影领域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他曾获得奥斯卡奖、托尼奖等。谢尔顿同时涉足于小说和电影领域,因此以他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媒介之间的改编和转换过程,是非常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论文第一章对“媒介、文字媒介、电影媒介”进行了研究分析和界定。在认真分析文字媒介和电影媒介时,我们发现,文字媒介和电影媒介之间有着相通之处,这就为两者之间进行转换提供了可能。而作为不同的媒介,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偏向,这就使得小说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论文第二章从媒介的外部出发,主要分析了小说和电影所依赖的媒介具有的理性或感性偏向、感官偏向和社会偏向性。因为小说所依赖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抽象的,它放大了人们的视觉官能,需要读者具备识字能力,并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阅读,因此它具有理性偏向和视觉偏向。这也就促使了“识字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利于“社会形成同质化”;电影则直观的将声画图像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同步的提升和放大了人们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但是它不需要人们学会读图,只需要人们有闲暇的消费时间。因此它有利于消费主义的发展和自由主义的兴起。论文第三章从媒介的内部出发,以谢尔顿小说《朱门血痕》为例,从主题表达、情节描写、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四个方面,分析小说和电影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所依赖的媒介不同,主题的表达有所侧重。这使得小说和电影在情节描写、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小说和电影媒介偏向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论文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媒介偏向的可能结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笔者认为,正因为小说和由之改编的电影所依赖的媒介不同,所以二者在面对同一堆素材时,其表现方式和表现意义不同,并有所偏向。但是,若二者按照自己的偏向特性持续发展下去,尤其是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小说有可能会被边缘化,面临失去读者、成为专业领域研究的存在,处于偏居一隅的危险。电影也可能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追求图像狂欢和消费的同时,变得空洞和娱乐化。因此,笔者认为,在“读图时代”已经到来的社会背景下,小说和电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相互借鉴,实现语图和谐发展。小说借鉴电影的图像思维和图像表达方式,电影则展现丰富故事性和逼真的画面感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作品的思想意蕴的表达。这样,小说和电影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朝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