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hANR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eoffrey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新疆自育棕色棉品种新彩棉5号和新彩棉13号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茎尖转化法和基因枪轰击茎尖法,建立了棕色棉茎尖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和茎尖基因枪遗传转化技术体系。采用以上两种转化方法,成功将GhANR基因导入到棕色棉品种中,经卡那霉素抗性茎尖筛选、抗性芽诱导生根、PCR和qPCR分子检测,获得了新彩棉5号和13号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得到了T2代转基因种子,为新疆棕色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棕色棉农杆菌介导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农杆菌介导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佳转
其他文献
为明确黄淮海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周年最佳氮肥用量和养分限制因子,设置两个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小麦和玉米生育期根际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一:明确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复种连作根际土壤特性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大田设置小麦-玉米氮肥用量试验,设4个水平,分别为:0(CK:对
为小麦高产稳产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于2008-2010连续两年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生长、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平安8号为种植材料,测定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花后光合特性、碳氮代谢、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明确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
突变体是基因功能分析的工具,突变体库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平台。本研究以二倍体栽培一粒小麦234390为遗传背景,利用50 Gy快中子(Fast Neutron)和0.35%(v/v)甲基磺酸乙酯(E
本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藁城8901和山农1391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小区的方法,研究了喷施ABA或GA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及灌浆进程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ABA或GA对小麦籽粒氮代谢的影响小麦籽粒的氮代谢的强弱关系到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量的多少,研究表明,外源激素与蛋白质积累有密切的关系,例如IAA和ABA可以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GA与籽粒灌浆时间的长短有关,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玉米育种目标是:稳定面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为基础,以改善品质为中心,以增强抗性为保证,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加工、出口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我国玉米的单产已达到较高水平,品质育种工作正日益受到重视,同时抗逆性尤其是抗病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近十年来,玉米生产上纹枯病发展蔓延较快,对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害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