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人底丘脑核的MRI定位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3.0T MRI对底丘脑核进行多序列及多方位扫描,寻找显示底丘脑核的最佳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评价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底丘脑核的形态变化,旨在探索底丘脑核的生理老化规律,为底丘脑核相关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选取3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男1名,女2名,年龄20~79岁,行MRI T1、T2、FLAIR常规检查,并采用T2-3D-DRIVE CLEAR、T2*、SWI序列分别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三个方位的扫描,得出最佳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选取134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男63名,女71名,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9岁,中位年龄30岁,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垂直于AC-PC线的T2-3D-DRIVE CLEAR冠状位扫描,显示出两侧核团的最大截面,手工绘制感兴趣区,测量两侧底丘脑核的最大长径、短径及最大截面积。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等比较底丘脑核不同侧别、性别、年龄组间各统计指标的差异,探索底丘脑核的形态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1在应用飞利浦公司Achieva3.0T超导磁共振设备条件下,经过T1、FLAIR、SWI、T2*、T2几种最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序列进行筛选和对比观察得出显示底丘脑核的MRI最佳序列为T2,鉴于底丘脑核的解剖学特点,进而选择T2-3D-DRIVE CLEAR。比较观察包括轴位、矢状位、冠状位三个常用扫描方位对核团的显示情况,得出底丘脑核最理想的显示方位为垂直于AC-PC线的冠状位。2对底丘脑核于垂直于AC-PC线的冠状位最大截面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底丘脑核于冠状位呈现三种形态类型:双凸透镜形、羊角形、柳叶形。3底丘脑核冠状位扫描所得两侧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三个结构参数与性别、侧别、不同年龄组、各组之间的统计学结果如下:底丘脑核的冠状位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男女之间均不存在差异(P>0.05)。底丘脑核的两侧冠状位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均不存在侧别差异(P>0.05)。底丘脑核的两侧冠状位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得出结果为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1底丘脑核的MRI最佳扫描序列为T2序列;最理想的显示方位为垂直于AC-PC线的冠状位。2底丘脑核于垂直于AC-PC线的冠状位呈现三种形态类型:双凸透镜形、羊角形、柳叶形。3底丘脑核冠状位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值不存在性别差异;底丘脑核冠状位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值不存在侧别差异;底丘脑核的冠状位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及最大短径随年龄的增长不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