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赵雄花腔鼓是一种民间的傩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赵雄花腔鼓的田野调查,分析花腔鼓表演的四个声音景观,借用“声音景观”概念,从“场—音—人”三方关系对花腔鼓的表演进行综合考量,探讨声音景观下花腔鼓的深刻内涵意义。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笔者选取考察中具有典型性的花腔鼓表演景观加以记写描述,以便提供研究的文本案例,展开研究的详尽阐释。 第二章:声音景观是由正在发声的乐器、地点、人物、环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雄花腔鼓是一种民间的傩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赵雄花腔鼓的田野调查,分析花腔鼓表演的四个声音景观,借用“声音景观”概念,从“场—音—人”三方关系对花腔鼓的表演进行综合考量,探讨声音景观下花腔鼓的深刻内涵意义。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笔者选取考察中具有典型性的花腔鼓表演景观加以记写描述,以便提供研究的文本案例,展开研究的详尽阐释。
第二章:声音景观是由正在发声的乐器、地点、人物、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构成的,声音景观的三要素分别包含场-音-人三个不同纬度,本章节将对此分别展开分析,以探究花鼓腔综合性的音声环境。
第三章:通过第二章节对花鼓腔综合性音声环境的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其“声音景观”中的具体特点及功能,以阐释其作为音乐表演及仪式行为的多重属性。
第四章:从花腔鼓的艺术与象征两个角度从而总结分析其在“声音景观”下多层级的人文建构,即花腔鼓的音乐文化意义及音乐认同意义。
其他文献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座汉藏并存的佛教名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青黄并集,笙管笛兼有,其发展的连续性与整体性成为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发展的缩影,虽然远离京师,但是却与国家、帝王紧密相关。智化寺位居京师,是明朝宦官王振的家庙,王振死后又发展成为祭奠王振的“官庙”,清代之后由盛而衰,如今成为国家文博交流馆,虽然命运多舛,但却与明代的帝王、宫廷紧密相连,保留有大量的曲谱,成为北京佛教音乐传播的中心,蕴含
中国交响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风”的交响乐更是其中国交响乐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能从任何一个新的角度做出有新意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是一个具有前沿性研究的课题,体现在音乐口述史研究方法和“中国风”交响乐共性创作与传播规律进行探索。 第一章首先是从“中国风”的概念内涵中掌握风的概念所指,文意、所表达的情志、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述。其次从艺术范畴中的“中国风
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充满科技感的事物腾空而出,人们足不出户可以购买书籍、乐器、利用网络直播可以在家上课、各种线上陪练的APP也层出不穷,新鲜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疾如雷电,旧事物总会被人们忽略以致慢慢遗忘。传统音乐文化也是如此,现在嘻哈、hiphop、流行等音乐形式充斥着年轻一代的眼球,而优秀的传统音乐则不太受到重视,现如今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就显的尤为重要。山西省作为文化大省,文物方面已得到国
明代作为军礼历史的重构时期,在明代军事活动和礼仪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之相须的乐在明代军礼中地位也非常高。本文试图运用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对明代军礼用乐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 本文主要以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文章探究的目的及意义,现阶段研究成果等内容;正文主体部分用三章结构分别进行论述,首先对军礼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其次论述了军礼之礼仪,最后对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代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卓殊的标识,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养分。21世纪是世界文化深度交融与碰撞的时代,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创新和发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应用价值,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将尘封的历史“活”起来,将静态的文物“动”起,对于
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三省黄河金三角交汇处,河东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具有灿烂的文明长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励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工作者,1990年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就有13处,如鸣条岗遗址、下马遗址、盐池禁墙遗址等;有优美的传说哑姑泉、夫妻柏、仙姑洞、分云岭等;有解州关帝庙,被称为“武祖之庙”,有普救寺、鸳鸯塔这两个著名的爱情圣地;有著名的鹳雀楼;有自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如何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的问题关键,就是怎样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据2018年中国盲人协会数据统计,我国的盲人数量达到1831万人次,占全球盲人总数的19%,且每年都以45万人次的数量递增,这意味着每一分钟我们的身边就会多一个盲人。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特殊音乐教育事业被逐
本文运用音乐史学和音乐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左传》中的音乐史料为探究主体,对比诸版本释文异同,试图对《左传》音乐史料中的疑字疑句进一步校考订正。 全文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左传》音乐史料的目的、意义以及当前的学术动态;主体部分用三章对《左传》进行论述,第一章,《左传》概述,从《左传》的编撰缘由、成书年代、作者考辩、版本、音乐史料大致布局五方面对《左传》进行梳理;第
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唐代乐舞,是继周、汉以来的第三个集大成时代,也是古代乐舞发展的最高峰。唐代舞蹈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当时乐舞伎的贡献。唐代乐舞伎作为活跃于宫廷、文人和民间的特殊社会群体,体现着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也承载这古代乐舞的继承和创新。他们的存在、生活和表演,无不反映着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包括唐代乐舞伎
小提琴自传入我国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推动了小提琴教材的编写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培养,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学习小提琴。儿童小提琴培训机构增多,儿童小提琴教材也逐渐增多。作为针对儿童的教材,不仅需要严谨的知识体系,还需要适应儿童心理,培养儿童兴趣,提高儿童艺术修养等。在众多小提琴教材中,《霍曼小提琴教程》、《铃木小提琴教材》作为较早传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