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经历了从理性主义自由观到劳动自由观再到共产主义自由观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实现了不断的批判和超越、重构与创造。以马克思的著作为标志来划分各个阶段,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为理性主义自由观阶段;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劳动自由观阶段;从《费尔巴哈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以后为共产主义自由观。在第一阶段,马克思基本上是承袭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意志自由思想,将自我意识视为自由的主体,强调意志自由,并从理性原则出发,主张自由的实现依靠法和国家,因为法和国家代表着利益的普遍性。马克思此时虽然看到现实与理性的矛盾,并对理性产生质疑,但他还是相信理性,将普遍理性作为实现自由的途径,他呼吁新闻出版自由即以法和国家理性为基础。在第二阶段,马克思先在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将自由的根基从国家普遍理性回溯到市民社会,提出异化劳动与分工是市民社会异化人的本质的基础,只有消除异化劳动与分工,扬弃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从物质利益关系出发研究自由问题。虽然此时马克思认为的人的类本质自由是抽象的,但他的自由观已经与黑格尔理性自由有了本质区别,不再从普遍理性出发追求观念自由,而是将人的本质与自由相结合,主张劳动自由基础上的人的类本质自由。在第三阶段,马克思认为实现自由的最根本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人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与自由的实现程度成正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自由只是资本的自由,只有消灭私有制,形成社会占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实现每个主体自主活动的自由。这一阶段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了对黑格尔理性主义自由观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是谓共产主义自由观。马克思自由观发展的三个阶段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第一,马克思的理性主义自由观本身并没有局限于自我意识的绝对化,而是强调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统一,主张哲学的现实性。《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在反思了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发现物质利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后,马克思将自由的探求置于对市民社会的当中,开始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自由观,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以及消除异化根基的必然性。第二,马克思共产主义自由观阶段所论证的实践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有了萌芽,虽然将实践认为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观点依然具有抽象性,但它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促成了后来实践观点的形成。第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并没有找到消除分工的方式,但是马克思后期对于分工与异化以及私有制的关系的研究正是对前期遗留问题的深入研究。马克思自由观的转变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自由内核理解的转变。无论是的理性自由还是劳动自由都属于形式自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找到了实质自由的实现途径,完成了其自由思想的创新。共产主义自由观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能将理性主义自由观和劳动自由观视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尤其是不能因为马克思曾经主张过理性主义自由观而相应把这一时期的自由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并以此来评价当今的自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