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Mn+1AXn(MAX)相是一类具有六方晶体结构(P63 mm/c)的三元纳米层状碳/氮化物,兼具金属和陶瓷性质,在大功率电接触、摩擦磨损和事故容错核燃料包壳材料等领域作为结构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MAX相A位元素仍局限在主族元素(如Al,Si,Sn等),如何将MAX相的A位元素从传统定义的主族元素拓展到电子轨道结构最外层富含d电子的后过渡族金属(如Mn,Fe,Co,Ni,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n+1AXn(MAX)相是一类具有六方晶体结构(P63 mm/c)的三元纳米层状碳/氮化物,兼具金属和陶瓷性质,在大功率电接触、摩擦磨损和事故容错核燃料包壳材料等领域作为结构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MAX相A位元素仍局限在主族元素(如Al,Si,Sn等),如何将MAX相的A位元素从传统定义的主族元素拓展到电子轨道结构最外层富含d电子的后过渡族金属(如Mn,Fe,Co,Ni,Cu等),赋予MAX相全新性质并实现其功能化应用是目前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此外,化学剥离MAX相A原子层制备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掀开了二维材料研究的新篇章。目前MXene的制备主要通过含氟溶液选择性刻蚀MAX相Al原子层,该方法极大地限制了MXene的大规模制备及在能源储存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因此,发展新型的过渡金属碳化物前驱体、探索新的无氟合成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从MAX相的成键特征来看,M-X层由强键合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组成,而M-A则由较弱的金属键构成,从而使MAX相的A原子层具有可调谐性。因此,可通过MAX相A位元素调控策略,为MAX相和MXene新材料提供全新的合成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A位合金化策略,利用Sn与Fe/Co/Ni/Mn可形成与MAX相材料相同空间群合金相来调控A原子层,从而将Fe/Co/Ni/Mn磁性元素引入MAX相A的原子位。合成出15种全新纳米层状磁性V2(AxSn1-x)C(A=Fe,Co,Ni,Mn及其组合)MAX相材料,包括A位同时含五种元素的A位高熵MAX相材料。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相图理论计算对MAX相结构稳定性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V2(AxSn1-x)C MAX相呈现铁磁性质,其磁性强烈依赖各化学组成元素。二维A原子层合金化策略对MAX相晶体结构设计、物理化学性质调控以及功能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利用A位元素元素置换策略,选取合适的MAX相前驱体(Ti2Al N,Nb2AlC,Ta2AlC)和路易斯酸盐(FeCl2,CoCl2,NiCl2),合成17种A位为单一或多元磁性元素的M2AX(A=Fe,Co,Ni及其二元/三元组合)MAX相材料,并可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调控A位磁性元素成分和数量。MAX相的磁性对组分具有强烈的依赖性,M,A,X元素的改变均影响MAX相磁性质。其中Nb2Fe C和Ta2Fe C具有近室温铁磁性质;Nb2(FexCo1-x)C的矫顽力为0.9 T,为目前报道MAX相材料中的最大值。MAX相材料独特的纳米层状结构,高稳定性,各向异性以及成分可调等性质,使其在电子和自旋电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3)通过MAX相A位元素置换策略,将电子轨道结构最外层富含d电子的Cu元素引入MAX相的A位,得到化学表达式为Ti3(Al1/3Cu2/3)C2(命名Cu-MAX)的全新MAX相。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Cu-Al二元合金相图对Cu-MAX相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u-MAX相可催化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进而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并形成蓝色溶液,表现出类酶催化性质。由Cu-MAX相组装的H2O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线性范围宽、检测极限低(0.06μM)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在食品安全、催化、传感、生物标记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4)通过构建高温熔盐环境下熔盐阳离子与A元素的氧化还原电位和A位元素置换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映射图谱,提出了一种路易斯酸熔盐刻蚀MAX相合成2D MXene的通用策略。以Ti3Si C2和CuCl2反应为例,氯化铜路易斯酸熔盐中离子态的Cu2+可轻易的将Si原子原位剥离,最终得到表面含Cl,O混合官能团的Ti3C2Tx(T=Cl,O)MXene。该剥离策略可成功拓展到多种路易斯酸氯化物熔盐(ZnCl2、FeCl2、CuCl2、Ag Cl等)和更广的MAX相家族成员(如A元素为Al、Zn、Si、Ga等)。电化学测试表明路易斯酸熔融盐剥离策略制备的Ti3C2Tx MXene电极材料不需要后续的单片剥离就可以实现高容量(738 C g-1)、高倍率充放电(<1min)和大电位窗口(0.2–3V versus Li+/Li)的优异性能。路易斯酸熔盐剥离法合成MXene材料区别于溶液剥离的主流方案(如广泛采用的HF酸),极大提高了实验过程的化学安全性和降低废液处置难度与成本,有望进一步推动MXene材料在能源存储、催化化工、通信电磁信号管理和生物诊断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柠檬幼果套袋可有效防治柠檬病虫害的发生,对提高柠檬果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柠檬幼果套袋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劳动刚度大、成本高且效率低,严重制约我国柠檬种植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亟待向机械化作业方式变革。本论文立足三峡库区柠檬产业发展需求,设计开发一款体积小、重量轻且操作简单的手持式柠檬幼果套袋机,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柠檬幼果套袋机的机构方案选择。通过对套袋机分袋、送袋、撑袋、封袋机构进行方案选
先天免疫对消除和控制感染至关重要,但不受控制的免疫反应可损伤宿主组织。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是一个精确的、复杂的过程,其中,非编码RNA是多种生物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研究表明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通过调控先天免疫途径中的基因表达参与抗病毒反应、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情况下,微小RNA通过与mRNA的3′端非翻译区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而长链非编码RNA则作为微小RNA的内
语文是研究语言与文字的综合课程,也是人们展开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非常,新课程标准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同时要求构建出一种平等、民主且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基于师生互动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真正让师生有效互动与交流,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优化中学语文教学途径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也就基于师生互动下的中学语文教学途径展开了研究。
为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和材料,化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来优化它们的结构。其中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用碳-氟键代替碳-氢键。这种策略已经广泛应用到药物、农用化学品、材料及光学器件的开发上。目前,市场上的药品及农用化学品中有大约25%含有氟元素。氟代的材料拥有独特的性质,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氟原子元素在诊断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如18F-PET,MRI,19F-NMR等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桂枝甘草汤药物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室性早搏的潜在作用靶标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探究其机制如何产生。方法:通过充分利用中国中药管理系统的利用药理学信息数据库和利用药理学数据分析系统平台(tcmsp)软件进行筛选分析,得到中药桂枝和甘草中相关药物的活性化学成分以及其他相关药物靶标,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室性期前收缩的相关靶标,获得药物治疗室性早搏的
水库边坡失稳造成的滑坡涌浪问题,在数值计算上可看成是一个主要由岩土滑坡体、水流体以及大气组成的多相流问题。该问题的数值计算极其复杂。随着这方面相关理论和应用工作的发展,现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替代方法来解决这类流固耦合作用计算困难的问题。本文在对滑坡涌浪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调研与分析后,构建了统一粒子法的流固耦合模型及算法,实现了流体、固体在同一框架下的耦合处理,最
随着半导体芯片特征尺寸的减小和电子元器件封装密度的提高,电子产品内部单位体积上的功率密度也急剧上升。如果电子产品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聚集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电子元器件内部温度的严重上升,极大的影响电子产品的工作效率和寿命。高效的热管理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核心环节即是填充于热源(Heater)和热沉(Heat sink)之间作为两者热量传递桥梁的热界面材料(Thermal interf
本论文针对铜基石墨烯薄膜表面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其防护寿命的瓶颈问题,研究石墨烯缺陷引发电偶腐蚀机制以及有机分子和碳基薄膜在石墨烯表面的生长机制,揭示石墨烯缺陷修复机制及长效腐蚀防护机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通过控制生长过程参数获得不同层数的石墨烯,研究缺陷在石墨烯上的存在状态以及缺陷诱导和促进电偶腐蚀的机制。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将有机分子选择性的吸附在石墨烯的缺陷位置,有机分子通过化学键精准接枝在
石墨烯具有出类拔萃的电学性能、热学性能、机械性能等,在各个领域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以纳米片形式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形式进行应用,例如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填料、导电油墨、涂料的填料等;另一类是以石墨烯纳米片的组装体来进行应用,例如薄膜、气凝胶等。上述这两种应用形式都大量涉及石墨烯与液相的表界面行为。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形式的应用主要关注石墨烯与液相环境表面
受人体手臂结构的启发,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绳索驱动仿生机器人臂,该机器人臂由三自由度肩关节、单自由度肘关节和三自由度腕关节依次串联而成,其中每一个关节模块都是一种绳索驱动并联机构,动平台和定平台之间通过被动关节相连,并采用轻质绳索代替刚性杆件传递驱动力,绳索的驱动单元都安装在机器人臂底座上,因此,模块化绳索驱动仿生机器人臂具有质量轻、转动惯量小、载重/自重比高、工作空间大、刚度可变、安全性高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