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不规则积聚引起溶骨性骨破坏、肾功能损害、贫血、高钙血症和感染等临床表现,占血液科肿瘤的10%-15%左右。目前仍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骨髓微环境在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及耐药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目的】通过共培养方式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MM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通过建立浆细胞瘤模型来观察MSCs对MM细胞体内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胎儿骨髓来源的MSCs,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志,与IL-6依赖的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7的共培养,通过Annexin V/PI双标记法、MDC(单丹磺酰尸胺)及PI法检测共培养前后XG-7凋亡、自噬及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并用Calcein AM(钙黄绿素)及DiI(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双标记法观察两种细胞间的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情况,通过transwell小室远距离与近距离共培养来阻断GJIC,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为观察间充质细胞对MM细胞的体内促增殖作用,我们用三种方法来建立浆细胞瘤模型:采用16-18周龄人女性胎儿,分离出股骨和胫骨,取约1cm左右胎骨植入BALB/c裸鼠皮下,建立BALB/c-nu-hu鼠-人嵌合体;胎骨植入三周后,确认胎骨存活,将IL-6依赖的人MM细胞株XG-7悬液注入胎骨骨髓腔内建立人浆细胞瘤BALB/c-nu-hu模型;将两种细胞混合注入裸鼠皮下;单独皮下注入XG-7细胞。观察三种模型的肿瘤生长情况。40天后,取胎骨、肿瘤组织分别行H&E染色及抗CD34、CD59、CD138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X线平片检查裸鼠骨密度及胎骨骨密度前后变化。【结果】XG-7细胞与MSCs的共培养后其抗无血清诱导的凋亡及自噬能力增强,处于S期的细胞较多,增殖活性强。两种细胞间存在GJIC的物质交流,且阻断GJIC后细胞增殖的速度减慢。人胎骨组织能够在BALB/c裸鼠体内生长存活。动物实验中皮下混合注入两种细胞及在BALB/c-nu-hu鼠-人嵌合体基础上接种XG-7细胞组肿瘤生长速度快,而单独注入组未见肉眼可见肿瘤长出。肿瘤具有多种与浆细胞瘤相似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CD138、CD59阳性显示了其仍具有浆细胞表面标记,且血管CD34阳性表明了其人源性;模型裸鼠出现恶病质,X线显示胎骨出现骨破坏。【结论】MSCs增强XG-7细胞抗凋亡及自噬的能力,并可促进XG-7细胞的生长,对其生存增殖起到庇护作用。MSCs与XG-7间存在GJIC,这种GJIC可能参与了MSCs促进XG-7生长的作用。成功建立崭新的BALB/c-nu-hu鼠-人嵌合性小生境,可作为一种建立肿瘤模型可靠的基础动物载体。利用BALB/c-nu-hu鼠-人嵌合体或MSCs及XG-7细胞混合输注均可建立的浆细胞瘤模型,且模型肿瘤生长速度快,实验周期短,重复性好,可为进一步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