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危及各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气候反常事件频频发生,洪涝、干旱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愈发频繁。随着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入,不仅需注重对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诱发因素进一步分析,还要关注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与不同区域农业、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响应,研究区域变化特征对地区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对气候变暖下气象灾害的研究,将有助于为地区应对全球变化和区域防灾减灾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四川省39个国家气象基准站点1961-2010年的降水和气温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线性分析、M-K突变检验、Z指数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四川省近50年来降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利用Z指数建立旱涝指标体系,对区域旱涝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利用可公度方法对区域旱涝年份进行了趋势判断,有效提取了未来旱涝发生年份的概率值。最后,根据区域发生旱涝灾害的特征和四川省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对全省各地市旱涝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以及综合风险度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50年来,四川省平均气温具有缓慢上升趋势,以平均最低温升温趋势最为显著,平均温线性倾向率为0.18℃/10a;20世纪60-80年代,气温整体偏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气温进入显著的升温阶段,气温突变发生在1994年。降水量具有波动递减的变化,线性倾向斜率为-8.70mm/10a。季节性降水变化中,春季降水具有增加趋势,秋季降水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夏、冬两季降水变化不大,总量上呈微弱下降的趋势。(2)全省年降水量总体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盆地降水明显高于川西高原地区,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降水量变化趋势系数存在3个特征变化区域,川西高原为降水增加区,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降水变化线性趋势不显著,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而其他包括除东部以外的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降水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季节性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也较为明显,主要的特征仍表现在西部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降水以增加为主,东部四川盆地地区以减少为主,但各季节区域范围略有差异。(3)区域雨涝具有较弱的减少趋势,干旱趋势有所上升,近50年区域性较严重干旱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以后。春季干旱发生强度高于雨涝,近10年旱涝指数均处于较低值,早涝发生趋于平缓。夏季旱涝发生最为频繁和严重,近20年来,夏季降水稳定性差,波动加大,夏季旱涝发生或更为频繁。秋季多偏涝年份,现阶段仍以雨涝为主,但是从变化趋势来看,秋涝或逐步较少,而秋旱或逐渐成为区域的主要秋季气象灾害。冬季干旱较为严重,较易出现大旱和特旱。(4)利用可公度方法,对四川区域性干旱、雨涝和都江堰各季节干旱时间进行了趋势判断,四川2013年发生区域性干旱的信号比较强,2014年发生区域性雨涝的信号较强。对都江堰四季旱、重旱等级的干旱年份进行趋势判断,2016年都江堰春旱信号较强;2017年都江堰发生夏旱信号较强;2013年都江堰发生秋早信号较强;2020年都江堰发生冬旱信号较强。(5)全省旱涝危险性较大的地区主要是在四川盆地东部和川西高原南部。暴露性最高主要包括成都、德阳、资阳、内江和自贡市等人口密度大、经济密度高的地市;低暴露区有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雅安市等地区。脆弱性区最高地区包括巴中市和广安市;低脆弱性区包括成都、绵阳、资阳和攀枝花市。防灾减灾能力最高的是成都市和攀枝花市;低防灾减灾能力区为川西高原地区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综合分析得出,四川盆地东部的巴中市和达州市是全省旱涝风险度最高的地区;广元、南充、广安、绵阳、德阳、遂宁、资阳、眉山、内江和宜宾等10个地市属较高风险度区;中等风险度主要包括雅安、乐山、自贡、泸州,以及川西南山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成都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3个地市(州)为旱涝风险最小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