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生物鉴定及其种间相互关系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藻际中的棕鞭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析,确定该棕鞭藻为棕鞭藻(Ochromonas sp.)。应用传统生物学与现代微流控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该棕鞭藻的生活习性,并对藻际中塔玛亚历山大藻、棕鞭藻、细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棕鞭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确定了棕鞭藻的大小为2-3μm,外表呈球形,头部端具不等长的两条鞭毛,其中短鞭毛长度约为体长,长鞭毛长度约为体长3-5倍,具鞭毛茸毛;细胞内具两个色素体。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内部细胞核、色素体、色素体—内质网膜、金藻昆布糖囊泡、鞭毛基部等棕鞭藻的典型细胞结构。  2.通过设计特殊引物分步、扩增出了棕鞭藻的18s rDNA、ITS以及部分28srDNA序列,与NCBI上已发布的序列进行比对。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确定了该棕鞭藻属于金藻门(Chrysophyta)、棕鞭藻属的一个种(Ochromonas sp.)。  3.设计并制作了一种PDMS灌流芯片和一种玻璃浓度梯度芯片,并对两种芯片的功能性进行了检测。结合显微镜下的实时拍摄技术,对芯片上连续培养的棕鞭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详细纪录了棕鞭藻二分裂、摄食细菌、被细菌裂解,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暂时性孢囊运动和萌发的过程。  4.鉴定出了三种被棕鞭藻摄食的细菌,并分析了这些细菌与塔玛亚历山大藻之间的关系。利用离心、膜分离、施加抗生素的方法,将藻际中的棕鞭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及细菌分离出来。再通过不同组合形式的共培养,确定了三者之间存在以下三组相互关系:(1)棕鞭藻—细菌之间直接的负相互关系;(2)细菌—塔玛亚历山大藻之间直接的负相互关系;(3)棕鞭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之间间接的正相互关系。棕鞭藻通过与塔玛亚历山大藻之间的正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对物种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与控制有害赤潮。
其他文献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作物,占粮食总产量的40%。玉米用途十分广泛,涉及粮食、饲料、化工等多个领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提高玉米产量主要通过
玉米(Zea mays L.)籽粒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一籽粒自然突变体defective kernel2014(dek2014)为材料,其未成熟的籽粒表现为颜色变浅、籽粒膨大、内部有大量液体物质;成熟后则表现为凹陷皱缩、胚乳含量严重降低、胚发育异常且不能萌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隐性单位点控制。我们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突变位点锁定在第3号染色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  通过体外动物实验,从 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讨槲皮素(quercetin)对大鼠体内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浓度槲皮素对谷胱甘肽代谢中的主要酶活性及基因
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的离体发生是植物基因工程的先决条件,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是植物次生生长和木材形成的基础。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在离体芽发生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