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无处不在的竞争促使每个公民把不断学习作为终身任务,而公共图书馆则被公认为是一个向社会提供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必须树立开放观,服务于更多的社会公民。因此,图书馆的建筑布局要有开放性,建筑物的姿态应该是开放的,它应创造一个友好的、开放的界面,摒弃高大、封闭的围墙和隔断,提供类型丰富、尺度宜人的外部休憩空间,并为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设施等。图书馆建筑的开放性体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普遍真理,改变图书馆建筑封闭、孤立的存在状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公共文化生活,既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也符合图书馆建筑自身的发展规律。事物的存在、发展是相互依赖而生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同样需要互相融合,城市和建筑的发展需要维系着一种互生、互变、共存的动态平衡关系。一种亦内亦外的具有模糊特性的空间形态—中介空间(Intermediary Space)正是这种融合共生的哲学观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当前,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面对这一挑战,传统图书馆不得不向数字图书馆发展,以迎合人们对于数字化文献信息的需求。缩微技术和电子存储手段使图书馆建筑不再需要庞大的藏书空间,图书馆的建筑布局变得更加自由灵活,而且,各种功能空间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特别是建筑内外的空间渗透性和流动性大大加强。不管是虚拟的媒介意义,还是实际存在的实体和空间,图书馆建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中介”特征。因此,本文将“公共图书馆”与“中介空间”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在对大量公共图书馆建筑内外环境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城市中介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理论研究,提出“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设计命题,以期对未来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整体设计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视角。论文分为以下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论文的课题缘起、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现状、课题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建筑中介空间的历史与现状。首先,对中西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概况作一简要概述,并对它们的中介空间特征进行总结。其次,分析公共图书馆的城市职能。最后,描述了当前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存在的问题,为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作出了进一步解释。第三部分为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构成解析,属于本文研究的核心章节。首先、分析了影响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各种要素,包括城市要素、外部空间图形特征、尺度以及环境要素等。其次,分析归纳了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两种类型,包括外向性中介空间和内向性中介空间,并对它们的构成方式进行了归类。然后,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活动构成,主要从活动主体、活动类型和环境心理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接着总结了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三个特征:交融特征、模糊特征和流动特征。最后,对几种典型的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部分为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设计方法探索,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章节。首先总结了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设计策略,包括将城市空间要素引入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建筑界面的空间复合化和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融入城市空间结构。其次,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设计目标。最后,从外向性中介空间和内向性中介空间两个层面对国内外优秀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验证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第五部分为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评价方法和发展展望。第六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的探索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是阶段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