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高山繁殖的鸟类为适应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而表现出特殊的行为适应。于2013和2014年2个繁殖季节在云南高黎贡山对高山繁殖鸟类火尾绿鹛的繁殖行为、巢址选择和鸣声行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旨在探讨火尾绿鹛的行为如何与高山极端环境相适应。共找到19个火尾绿鹛的巢,巢为球形,侧开口,位于垂直的土坡或石头上,距地20~152 cm。巢材主要有苔藓和杜鹃树树皮等。双亲均参与筑巢,筑巢期为7±0.58d(n=3)。火尾绿鹛为单配制,在繁殖期有性二型现象:雄鸟的体重比雌鸟重,雄鸟体长和翅长均显著长于雌鸟;雄鸟喉部、胸部及腹部的羽色较雌鸟鲜艳,头顶的鳞斑比雌鸟宽。亲鸟于4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上旬结束。平均窝卵数为2.91±0.54(n=11),新鲜卵重为1.84±0.19 g(n=11)。雌鸟和雄鸟均参与孵卵、育雏、暖雏及巢的清洁,且各个时期亲鸟雌雄投入均无明显差异。孵卵期为15 d(n=1),雌雄交替坐巢孵卵,双亲在巢率高达99.48%。亲鸟总喂食频率为6.52±1.82(3.29–10.29)次/小时,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暖雏行为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育雏期为19.67±0.33 d(n=3),刚出飞雏鸟的体重比成鸟重19.03%。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嘴长和跗跖长均符合逻辑斯蒂生长模型的预测,其中,雏鸟的体重和跗跖长的生长速率较快,出飞雏鸟的体重和跗跖长均大于成鸟。14个连续观察的巢中,有6个巢至少有1只雏鸟成功出飞,总繁殖成功率为42.86%。造成繁殖失败的原因有亲鸟弃巢、被小型兽类和黄嘴蓝鹊(Urocissa flavirostris)捕食。与低海拔亲缘关系较近且体型相似的鸟类相比较,火尾绿鹛具有巢更大更重、窝卵数小、卵大、育雏期长和喂食频率高等特征,这些特征均与火尾绿鹛在高山极端环境进行繁殖相关。采用样方法对火尾绿鹛巢址的17个特征进行了研究。对20个巢址样方的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5个主要成分,综合分析火尾绿鹛在巢址选择时对方向因子、巢隐蔽因子、食物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5个方面进行了选择。其中方向因子为主要考虑因子,火尾绿鹛的筑巢的坡向和巢开口方向倾向于在朝南方向,说明在高海拔低温环境中其巢址选择以保温为主,火尾绿鹛的巢址选择倾向于支持热隔离假说。对火尾绿鹛与同域分布的白眉雀鹛(Fulvetta vinipectus)(n=53)和黑顶噪鹛(Garrulax affinis)(n=19)的巢址样方在15个巢址因子进行了对比,发现3种鹛类在5个因子上存在重叠,在10个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分化,这是三种鹛类在高山极端环境繁殖而选择的筑巢对策,这样的巢址分化减少了3种鹛类的种间竞争,使得共存成为可能。在高黎贡山共录制了30只火尾绿鹛成鸟、3个家庭的幼鸟和1巢雏鸟的鸣声384.4min,并对其鸣叫时的行为进行了记录。共录制到火尾绿鹛的7种类型的鸣声,包括联络鸣叫、单声鸣叫、报警鸣叫、雄性成鸟鸣唱、亲鸟和亚成鸟交流鸣叫、幼鸟鸣叫和雏鸟鸣叫等。样本量较多的联络鸣叫、单声鸣叫和报警鸣叫个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火尾绿鹛的繁殖季节的雄鸟鸣唱较少,仅录制到6个个体共280个句子。对火尾绿鹛的鸣唱语图与近缘鸟种的鸣唱进行对比,发现火尾绿鹛的鸣唱较噪鹛属(Garrulax)、相思鸟属(Leiothrix)、凤鹛属(Yuhina)、希鹛属(Minla)、雀鹛属(Fulvetta)和鸦雀属(Prardoxornis)鸟类频率更高且更复杂,而与林莺属(Sylvia)鸟类相似。火尾绿鹛鸣声的复杂性可能是由其遗传而决定,而鸣唱较少可能与其婚配制度有关,因为稳定的单配制可以使火尾绿鹛避免过多的鸣唱从而降低由于鸣唱而消耗的能量,使其能更好地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