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交量是某一证券投资标的在某一段时间的具体的交易数量。成交量的变动反应了投资者对股票供需的变化。一般来说,成交量在市场没有大的外生冲击下在总体上是保持稳定的。根据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自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作为卖方投资者任何时候作出的决策都是理性的,决策前的判断与市场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偏差,即卖方投资者卖出的股票不会上涨,只会下跌,而同样作为买方的理性投资者显然也能够意识到卖方卖出的股票只会下跌而不会去买卖方卖出的股票,在此种情况下,市场上只会有极少的成交,这种成交也仅仅是出于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或者用来满足流动性的需要,这与现实情况极大的成交量明显不符合。显然,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市场上每天巨大的成交量,更无法解释在不同的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内成交量存在的明显差异。庆幸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为解释成交量的异常变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行为金融学从人作出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入手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行为金融学放松了理想状态下的假设,把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到了市场真正的参与者人的身上,由于人受到知识水平、认知局限以及心理波动等影响,特别是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人更是难以做到理性,无数非理性的市场参与者作用到市场自然使得金融市场也表现出非理性的交易,直观表现就是价格的无序波动和过度交易。这种过度交易在我国的A股市场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过度交易加剧了股市的动荡,不利于股市的长期的稳定健康发展。A股市场的过度交易现象一直是监管者头疼的问题,也制定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政策去努力减少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但效果都不明显。要真正解决过度交易,必须要弄清楚过度交易背后的根本因素是哪些,而不能立足于过度交易的表面现象制定一些无关紧要的政策。本文试图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去探究A股市场过度交易背后的真实原因,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借鉴了过度自信理论与前景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行为金融研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方法之一: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得到了416名各类投资者在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时心理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A股市场的过度交易并不是主要因为投资者知识欠缺,喜欢频繁交易导致,而是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制度不健全市场为了自保而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其次,投资者并不总是表现得过度自信,只有在牛市中收益超过20%时才逐渐表现的过度自信,其它更多时候的过度交易行为是因为投资者的心理参考点变动导致的,并且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心理参考点变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不同阶段和时点上的不同性质的过度交易量。另外,本文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投资者在价值函数参考点以上并不总是风险规避,在价值函数参考点以下也不总是风险寻求。在一些投资者认为重要的位置,投资者的心理参考点会迅速发生变化,风险寻求可能突然就变成风险规避,风险规避也有可能突然变成风险寻求。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减少过度交易的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