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统计学的角度,对实证会计及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所作的一个专题研究。 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回顾当代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理论的演进及其现状。本章突出介绍了美国罗切斯特(Rochester)学派对当代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贡献,并对合同成本概念、可行会计方法概念作了较深入的讨论。这是进入实证会计研究领域时必须首先搞清楚的。 第二章讨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问题,主要是方法论问题。本章对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总体与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变量的选取,使用简单原假设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从统计学的角度作了较深入的阐述,其中有些新意。本章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不乏统计理论的讨论问题。了解本章可为后三章的实证分析提供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尝试对会计方法选择的实证会计理论作比较系统的阐述。本章首先对实证会计理论的组成作出说明,指出假定——假设——实证验证是任何实证会计研究取得成果的必要前提(本文注意到了对“假定”、“假设”的语义分析);本章接着对分红假设、负债权益假设和规模假设作了深入的讨论;然后对效率、机会主义等关键术语作出精确定义(简单地说,经理的效率主义就是作决策时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而机会主义则以增进其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而讨论会计方法如何在增加公司价值(效率主义)或转移财富到经理手中(机会主义)两方面发生作用。经验检验常假设经理的机会主义倾向,所以一般会拒绝关于会计选择与反映公司情况的变量毫无关联的原假设,但许多被解释为机会主义的经验事实,也能从追求效率方面得到解释。本章将结合实例阐述了这些对会计方法选择研究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 第四章是关于中国上市公司折旧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这类利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所作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作者把1999年在沪深上市的全体公司(ST公司除外)全都取来入样,共923家。以Y作为0-1因变量,若公司使用直线法报告收益,Y取1:若公司使用加速法,Y就取0。解释变量设置3个,分别是总资产X1、负债比率X2、及哑变量X3,其定义为:若公司由业主控制,X3取0,若公司由公司管理当局控制,X3就取1。结果表明,1999年我国上市公司采用什么折旧方法报告收益与其总资产规模、负债权益比及股权集中度均无关系。笔者认为,这不能认为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所提供的折旧方法的信息并不十分真实。这是一个应该引起上市公司及股市监管当局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第四章还讨论了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基本问题,借用一个美国的实例,考察了会计政策组合对利润的影响,并就此作了一些评论。应当指出,美国的案例并未对所用的统计方法作出阐述,本文作者从统计学的角度比较深刻地分析了该案例,主要是想说明这种多元离散回归与传统的线性回归,无论是在建模思想及回归效果分析上,都还是有较大的不同的,而广义线性模型及偏差分析是多元离散回归的方法论基础。这一解释工作也是新的。 第五章以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研究为主题。本章首先对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关于存货计价、折旧方法、坏帐计提准备等现实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自1993-1997年这五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没有一家采用加速法进行折旧,而关于存货计价,两市中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是加权平均法,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未按应收帐款帐龄计提坏帐准备,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对外披露其财务信息方面的操作尚未完全规范。第五章还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所能提供财务数据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探讨这种多元回归模型所能说明的问题。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发布的财务信息,其质量还有待提高,数量也有待增加,故这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只是一个相对粗略的模型。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利用这个模型进行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实证分析,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比较恰当的作法是利用第三章介绍的多元离散回归模型,但那就首先需要对会计政策组合对利润的影响予以排序,而且还需要上市公司的许多财务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很难得到进行这种多元离散回归分析所需的数据。) 第六章提供两则实证会计研究的思路,表明除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之外,实证会计还有许多用武之地。为此,本章选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其一是防止上市公司产生虚假财务信息,其二是对经理的报酬要合理确定。本章的讨论兼顾理论与实际操作,因而一侯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发布的财务信息及相关信息充分且可靠,使用本章给出的统计学方法,是很容易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