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方法于1992年由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该模型因量化了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占用情况,而得以推广使用。其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亦随之得到持续完善与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土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逐步复杂化、全球化,累积至今已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故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行定量评价,是当前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亦因此被逐步创新和广泛的应用,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淮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区域性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淮南市2001-2017年的生态足迹(EF)、生态承载力(EC)、万元GDP生态足迹(GE)、生态赤字(ED)、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ESI)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和分析,并进一步运用基于单位根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针对综合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生物足迹需求和能源足迹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计量经济分析。淮南市2001-2017年生态足迹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间,从2001年至2014年间淮南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阶段性增加趋势,2014年达到生态资源需求高峰约为7.5139 hm~2/人,2015年至2017年呈下降趋势。化石能源足迹在总生态足迹中每年占比均在70%以上,故在其组成成分六个类型土地中化石能源用地为生态足迹主要贡献因子。(2)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从2001年至2007年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后期总体呈现出缓慢增加趋势,2017年增至最高约0.1242 hm~2/人。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构成比例大小来看,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草地。其中,水域和草地的承载力较为脆弱。(3)淮南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综合生态赤字从2001年至2014年在波动中持续增至最大值7.4257 hm~2/人,之后减小,2017年降为6.9925 hm~2/人。这说明该区域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长期存在;而2014年之后生态压力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4)从2001年到2017年,结合淮南市研究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该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GE:用来阐释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变化处于先降后升再降又升的波动式下降中。该研究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一直低于0.20。这说明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该区域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5)综合运用生态足迹模型,Origin9.0和Eviews8.0等计量分析软件,构建淮南市可持续发展相关分析模型,进一步提取淮南市生态足迹演变与经济发展等数据信息,结果表明淮南市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响应关系,且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出现了“脱钩”的微弱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