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市经济结构经过一系列调整,但仍不合理,导致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从量和质两方面来考察经济格局的变动,从量的方面来说,经济变动可以概括为GDP水平的逐年变化;从质的方面来说,经济格局变动主要指产业结构的演变,即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通过本选题的研究,分析大连十市县经济格局变动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借此为政府提供有效信息制定合理的政策,选准调整的着力点,最终走出一条可持续优化发展道路。本文首先从国内外产业发展概述及产业结构经典理论的发展脉络入手,主要介绍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比例、库兹涅茨定理、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以史为鉴,以古为例,古今结合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大连市十市县经济总量变动。从GDP和人均GDP两方面分析大连市十市县经济总量现状及地区差异,用这两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分析各市县经济发展的潜力。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及变动能力分析。构建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量化处理,研究大连十市县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及地区差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各市县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提出大连市十市县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重点为研究产业结构变动能力,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一是大连市十市县产业结构变动能力整体上升,但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得分上升程度最大的为金州区(2.0856),是上升程度最小的长海县(0.1009)的20倍,非均衡发展特别突出。其中中山区从第一名呈“W”形先迅速下滑然后波状平稳上升,到2008年仍然没有上升到原先的名次(排名第四);西岗区从2001年位居第二,呈“U”形急速下滑而后快速上升,2008年上升到原来的名次;沙河口先缓慢下滑至2005年飞速上升到第二,而后又出现缓缓下滑;金州区却保持着持续上升,稳拿2007年、2008年的冠军;瓦房店、旅顺口区、长海县名次在2002年快速上升后平稳下滑,呈倒“U”形。二是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增长幅度变化。2001-2008年,大连市全市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增长幅度呈波状形逐渐上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3年),北三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旅顺口区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增长幅度急速下滑,而中心区(尤其是中山区和西岗区)飞速上升,其余各市县均缓慢变化;第二阶段(2003-2006年),庄河市呈“Z”形变动,金州区、西岗区和中山区平缓上升,且稳居前三位;其余各市县在2005年出现小幅度升降变动;第三阶段(2006-2008年),甘井子区、金州区、西岗区和中山区产业结构变动大幅度上升,庄河市出现大幅度下滑,其余各市县小幅度下滑。本文研究的另一重点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选择统计年鉴数据,构建模型,分析得出:一是2002年大连市各市县Z值变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Z值最大值为金州区为0.4683,而最小值为西岗区达0.0022,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13倍。大连十市县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金州区、旅顺口区、普兰店市,其Z值均在0.2以上;排在后三位的是沙河口区、瓦房店市和西岗区,其Z值均在0.03以下。二是2002-2009年各市变动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和2002年相比,2009年大连市十市县Z值变动差异较大,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全省平均情况看,2002年Z值为0.1453,而2008年为5.0719 ,到2009年,又下降到2.1770。大连市十市县2002-2009年Z值均值最大值为5.0719,最小值为0.1453,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4.9倍,极差为4.9266。与基期相比,2008年大连市十市县中有9个市县Z值上升,仅仅西岗区呈下降趋势。而到2009年,60%的市县存在上升趋势,它们是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瓦房店市和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