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著名的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他的作品却对美国族裔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他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自从其问世便轰动一时,受到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使阿富汗这个国家重新进入世界的视野。《灿烂千阳》是他继《追风筝的人》后第二部影响力卓著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他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三位阿富汗女性遭遇的苦难经历,以及她们在主体性重建过程中如何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努力。国内外的不少学者和评论家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读,主要从女性主义、人物形象分析、成长小说视角、创伤经验解读、叙事角度解读等方面展开,而本文运用萨特的凝视理论主要对娜娜、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三位女性所遭受的凝视进行了解读,深入剖析这三位女性如何被凝视及如何克服主体性危机重构主体性。在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看来,世人永远会承受着来自其所在环境的种种压力,而不断做出改变,其中“他人的凝视”就是导致其背叛自己的重要压力之一。根据凝视理论,世人可分为“凝视者”与“被凝视者”两类,凝视者是“看”的主体,被凝视者成为“看”的客体。在他人“看”的压力下,被凝视者被迫做出种种违心的改变,以凝视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尽量向凝视者所期待的形象靠拢,逐渐内化他人的价值观以取悦凝视者。在此过程中,被凝视者不断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逐步自我异化,进而丧失主体性。萨特这一凝视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灿烂千阳》中三位女性的思想与行为。在《灿烂千阳》中,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女性俨然每时每刻都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凝视。作为“被凝视者”,她们主体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甚至逐渐内化了外界的价值观,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个性。阿富汗女性在经历了主体性的丧失后,依靠相互帮助的力量,逐渐唤醒了自我意识,重构主体性意识。本论文通过对《灿烂千阳》中阿富汗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分析,阐释了社会凝视下阿富汗女性的生存状态及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同时,通过解读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抗争之路,指出阿富汗女性只有在团结互助和自我努力下,才能摆脱被凝视、被压迫的生存状态,克服主体性危机,构建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意识,实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