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未老 爱恨年轻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赓虞在开始文学创作之时就已经阅读了相当多的西方诗歌作品和文论,所以他的创作准备很充分,这也使他的前期诗作显得纷繁芜杂。主体上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有些诗充满苏俄式的革命激情;有些已经很有象征主义的意味了;但是唯美——颓废的苗头也相当明显。他个人的痛苦经历和忧郁的气质起了根本的作用。他对诗体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初期诗歌中大量使用对仗、反复咏叹等手法使句子精炼、朗朗上口。他的《诗的自然论》呼应了宗白华《新诗略谈》里关于诗的“形”和“质”的倡议,实际上总结并发展了宗白华关于“形”和“质”的理论。宗白华于1920年2月在《少年中国》上发表的《新诗略谈》其中蕴含着“三美”的原则,明显早于闻一多1926年5月在《晨报》附刊之《诗镌》上发表的《诗的格律》这一篇诗论。于赓虞也为这一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于赓虞的这篇诗论同时蕴含着诗的“自然论”和“情绪”论,这两个新的理论标志着中国“纯诗”理论的初现,所以他是“纯诗”的最早提倡者。他对当时诗坛上关于诗是“写”的还是“做”的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秋蝉·五·旅客》是于赓虞转向的标志性诗篇,这预示着新的方向已经出现。到了中期。于赓虞从《沦落》(写于1923年11月10日)完成了两个重大的转变:转向唯美——颓废主义;也标志着他的作品从自由诗向现代格律诗的转变。他的这两个转变不只对他本身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唯美——颓废主义在中国正式的生根发芽,因为这个转变早于周作人(解志熙先生在《美的偏至》中论证出周作人于1924年转变成为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始作俑者”),所以于赓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文坛第一位唯美——颓废主义文人。《沦落》之后再他也没有写过非格律诗,因此于赓虞也成为中国新诗坛上的第一个纯粹的格律诗人。在他的“纯粹的诗”的呼吁下最终成立了新月派,他是新月派的实际发起人。关于这一点,他在《志摩的诗》中叙述地很详细,苏金伞先生也曾提及。他发起新月派的初衷就是为了“办一个纯粹的诗的杂志”。他的“使诗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美,从而使诗歌成为完美的艺术”的主张成了新月派的旗帜。到后期。对普罗文学的反思使他的创作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眼界更宽了、取材也更广了,诗歌创作上接受了普罗文学的乐观的精神,丰富了其诗作的内涵,直至走上象征主义的道路。他这一时期的整体面貌是象征主义,同时夹杂唯美——颓废的思想和“五四”的抗争情绪。他的诗体更加成熟稳定,题材更广泛,音乐性更强,这是他汲取前期诗作的优点——口语化的特点并综合中期格律化的结果。他的诗论能够贴近时代的主题,见解独到,论证充分,对于“为人生”和“为艺术”、诗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抗战爆发后,他的创作渐少,直至搁笔。唯美颓废的诗风在政治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已经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了。本文试从于赓虞的个人经历、“恶魔派”和“唯美—颓废派”的由来及其特征入手,以说明其“恶魔”意象下的深沉寄托,同时,也论述了于赓虞在唯美—颓废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他在格律诗方面的独特贡献。于赓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十分独特的。不但他的诗风绝无仅有,而且他对格律的痴迷、对文学自主性的狂热以及对普罗文学的态度都值得我们重视。他的“恶魔”风格是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唯美——颓废思想相结合的“宁馨儿”。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以历史的高度反观全人类的痛苦历程,所以他的呻吟是人性在痛苦中扭曲和挣扎的体现。他在《鲁迅与人》中评价鲁迅的话正可以用来评价他自己——“善恶如果不老,爱与恨就永远年轻”。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之前,我们通常所说的“调性”,一般意义上讲,是真正的大小调体系下的“调性思维”。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成熟和顶峰。随着历史的
<正>定制酒具有截然不同的市场意义,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营销保障体系,对于市场渠道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4年伊始,贵州茅台酒个性化定制营销有限公司于贵阳宣布成立,
<正>2月18日,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表示,不管名优企业怎么看,但何为粮食酒和配制酒,应该让消费者清楚。这是今年白酒新标准体系修订以来的第一仗。添
以效费比优选兵力方案是作战方案制定中的关键技术。以飞机编队突防作战为研究背景,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突防编队依次通过飞机拦截区与地空武器拦截区的兵力损失存量流量
关于莫.哈斯巴根小说的评论在期刊书本里非常之多,在蒙古族文学平台上有变成专题研究趋势。莫.哈斯巴根的小说在蒙古族文学中有不可取代的文学价值和划分时代意义的不可动摇
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教学辅助队伍。就高校教学辅助人员而言,实施岗位管理可以逐步打破职务聘任的“终身制”,使教辅人员根据岗位需
南宋中期编纂的《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简称“百家注本”),主要汇集了两宋时期的柳集校勘及笺注成果,成为后世柳集刊刻和集注的范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产生以数字形式表示的,描写海洋地理信息和航海信息的电子海图系统。由于它们形象、直观、灵活,有着纸海图无法比拟的诸多优
梁廷楠(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伦教人。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诗文家、戏曲家与戏曲理论家、考据家。可以说,是一个全才。梁廷楠一生经历了嘉庆、道
骚体文学从战国开始,历经数代,发展到清朝末期,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一种文体,它从屈、宋伊始便奠定了激愤的情感基调,再加上南楚异域的浪漫情怀,更是吸引了众多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