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扩大,并在底部盘整已近9年,目前正处于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变和通胀体系波动的转型时期,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刺激需求来加快经济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中国经济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产出持续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保障通胀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社会资金规模扩大,政策工具对于宏观经济的边际调控作用受到挑战。因此,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学发挥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是保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由中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化的关键举措,其效果评价是进一步精准施策的前提。本文基于TVP-VAR模型,在实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变化的基础上,定量测度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协同效应的时变趋势。研究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高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但在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效果减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失效,调控方向发生偏离。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过程中,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明显增强,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矫正调控作用方向。因此,在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合理选择。毋庸置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但是改革效果与部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均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尤其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方向发生偏离。因此,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身的有效性,准确把握二者的协同关系,才能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与稳定通货膨胀体系,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