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田沁鑫是不可缺少的一页。这位国家话剧院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导演,自1997年推出处女作《断腕》以来,奇迹般地赢得了主流戏剧圈、文艺评论界、学术界和普通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爱。而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研究田沁鑫戏剧艺术的专著,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十分有限。本文选取田沁鑫各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进行文本和演出的分析,探讨每部作品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研究其创作动机、风格和方法;同时对比文学原作和国内同期的戏剧作品,讨论其个人艺术创作上的得失,对当下国内戏剧创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首演于1999年的《生死场》是田沁鑫进入主流戏剧圈的“入场券”。这部改编自萧红同名小说的作品重新阐释了原作中的“生死”命题,使其拥有切合当代语境的文化意义;同时田沁鑫在跟进主流中自觉消隐了女性立场,对萧红原作进行了意识形态化的改写。《赵氏孤儿》上演于2003年底,该剧脱胎于同名元杂剧。田意图在世风日下之时以悲剧言大义,她在作品中融会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悲剧形态,却因过于宣泄悲情、张扬感性而导致在道德教化的主题上力不从心,使该剧成为一场只有摧毁没有重建的历史梦魇。2005年的新作《赵平同学》是迥异于田沁鑫之前作品的一部当代题材轻喜剧。该剧举重若轻地揭示了“80后”群体的情感世界,并对教育体制和权力机构中的弊端以喜剧化的表演予以揭露,不露锋芒地表达了社会批判立场。这三部作品体现出田沁鑫戏剧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出她创作心路历程的演进。这位当代女戏剧家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种紧贴时代脉搏的“生命意识”始终贯穿她的创作。对青春、对历史、对社会的观照,对艺术的执着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是她对戏剧恒久的承诺。带着这个承诺,她轻松游走于体制内外,在“主流戏剧”的定位下积极寻求个人化的表达,追求艺术效果的最大化。如何以“为戏剧的人生”,更好地创作出“为人生的戏剧”?尚在上升期和探索期的田沁鑫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意味深长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