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硫化碱(Na2S)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粉还原芒硝法是工业生产硫化碱的主要方法,占硫化碱总产量的95%以上。然而,硫化碱的传统生产工艺具有很大的缺陷。随着我国对化工产业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化碱(Na2S)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粉还原芒硝法是工业生产硫化碱的主要方法,占硫化碱总产量的95%以上。然而,硫化碱的传统生产工艺具有很大的缺陷。随着我国对化工产业中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间歇式转炉工艺被视为落后产能并将逐渐被淘汰。新开发的硫化碱锅炉系统是一种环保、经济的硫化碱生产工艺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工艺技术方案,其相关工艺技术参数仍有待研究确定。本文基于新型硫化碱锅炉技术,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硫化碱转化以及SO2等污染物析出释放的影响规律。利用CFD模拟技术对硫化碱锅炉内的颗粒以及空气流场分布进行了冷态模拟研究。首先,在小型立式炉和水平高温管式炉上对基于煤粉还原芒硝法的硫化碱锅炉技术的不同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原料颗粒飞逝量、反应物粒径、硝煤质量比、反应区温度及气氛等对硫化碱生成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磨煤成本以及硫化碱转化率,应用硫化碱锅炉生产硫化碱时,煤粉粒径20-30目、芒硝粉粒径220um为较优反应粒径。当反应温度为1200℃、停留时间8-10min时,硫化碱转化率可达93.67%,继续提高反应温度或停留时间对提升硫化碱转化率的效果有限。探讨了硫化碱锅炉技术SO2与Na等污染物的排放与生成规律。研究表明,在有氧气氛下,SO2主要由硫化碱氧化生成。由硫化碱氧化生成的SO2远大于煤的热解和氧化生成的SO2,因此可通过控制反应区中的氧浓度来降低SO2的生成。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SO2的释放时间提前,但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加剧硫化碱氧化,从而增加SO2的生成。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Na的蒸发量逐渐增大,当温度超过1300℃后,Na的蒸发量极具增加,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控制炉温以减少Na的蒸发。最后采用Fluent软件对硫化碱锅炉的携粉风风速和煤粉粒径进行了优化,并对硫化碱锅炉的冷态流场分布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参考煤粉颗粒和硫酸钠颗粒的运动轨迹,携粉风的最佳风速约为35m/s左右,煤粉的最佳粒径为20-30目,在该风速下硫酸钠颗粒及煤颗粒的主要落点都位于反应器底部的中间部分,且分布区域基本重合,有利于强化芒硝与煤粉的反应。
其他文献
吸收式制冷机可以利用太阳能、工业余热、地热等低品位能源作为热源,对于节能环保和平衡用电峰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吸收器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最关键部
新疆准东煤田煤炭储量巨大,未来将成为我国极为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煤炭能源供给区。准东煤作为一种优质动力煤,具有低污染、燃烧活性好的优点,但准东煤中碱金属含量高于传
量子点作为一类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且对称、荧光量子产率高、光耐受性强、荧光寿命长、斯托克位移较大等独特的光学性能,使其在生物医学、光电子学、物理学、材料学及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CdTe和CdTe/ZnS核壳型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并结合量子点技术与免疫层析技术研制了快速检测猪肉中残留的磺胺对甲氧嘧啶(SMD)免疫层析试纸条,为动物源性食品中磺
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但由于其玻璃化转移温度低(约-60℃),耐热变形性差,价格偏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促进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太阳能。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作为其中一种太阳能开发的主要技术方式,因其工质工作温度高、热效率较高、与传统发电
6月16日至7月15日,世园会组合盆栽竞赛将拉开帷幕,主要以迷你型盆栽和大型组合盆栽的形式展现。主办方邀请了国内外优秀的花艺师担任导师,参赛者为学员,导师与学员按个人意愿
燕麦β-葡聚糖是一种优质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在水中形成粘稠的溶液而具有降血脂和降低餐后血糖等生理活性。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提取方法-冷冻凝胶法得到了较高纯度的燕麦
乳酸菌是益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等重要生理功能。乳酸菌在体内定植是发挥益生功能的前提,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有助于其在宿主
富氧燃烧(O_2/CO_2)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可行性和最容易实现工业化应用的燃煤电厂大规模碳减排技术之一,因而引起了广泛研究。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相比O_2/N2气氛,煤粉在同样O_2浓度的O_2/CO_2气氛会出现着火延迟,并归因于CO_2相较N2的较高比热容。然而除了比热容外,CO_2与N2的其他物理属性(比如扩散特性和辐射特性等)也有很大不同,并且CO_2的化学属性相比N2活泼,会参与着火过程的
本文以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温度、湿度、盐度对厚壳贻贝存活率的影响,及保活过程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得出厚壳贻贝低温保活的最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