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农村污水脱氮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污水存在大量含氮污染物,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们健康的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在环境保护上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尤其在在污水处理方面更是极为重视。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工艺(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利用甲烷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条件下协助甲烷氧化和硝氮或亚硝氮反硝化,减少温室效应,同时厌氧氨氧化工艺(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process,Anammox)在厌氧状态下,将污水中氨氮和亚硝氮同步去除,并生成部分硝氮。因而将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工艺与厌氧氨氧化工艺(DAMO-Anammox)进行耦合,可减少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碳源曝气需求,并利用DAMO微生物可进一步去除Anammox反应生成的硝氮,具有高效节能、运行成本低、减少二次污染等优势,能够同步实现高效脱氮和减少甲烷排放等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膜生物反应器(MBf R)、序批式反应器(SBR),初期先在MBf R启动DAMO反应,后期将DAMO污泥和实验室饥饿状态下的低丰度厌氧氨氧化污泥接种到SBR中进行培养DAMO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菌,分阶段提升进水氮负荷以驯化培养功能微生物;探究了部分环境因子和典型重金属离子对DAMO耦合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农村污水提供部分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污泥驯化培养研究。以厌氧消化污泥和产甲烷污泥的混合物为接种污泥,前期进水硝氮,通过MBf R驯化培养DAMO微生物,探究DAMO微生物的适宜培养条件;后期构建SBR反应体系,旨在研究不同底物浓度对硝态氮、亚硝态氮还原速率的影响。驯化40天后,MBf R1(对照组M1:不通入甲烷)和MBf R2(试验组M2:通入足量甲烷)的NO3--N去除速率分别为11.18mg·L-1·d-1、45 mg·L-1·d-;序批式试验95天后,SBR1中的NO3--N去除速率为22.67 mg·L-1·d-1、SBR2中NO2--N为26.76 mg·L-1·d-1,均低于MBf R2的脱氮速率。(2)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与厌氧氨氧化污泥耦合研究。将驯化95天后的DAMO污泥与来自实验室长期饥饿状态下的低丰度厌氧氨氧化污泥耦合,并分别接种到SBR1(R1)、SBR2(R2)反应体系中进行联合培养。将进水NO2--N、NH4+-N比例设为1.25,阶段性改变进水浓度、提高氮负荷,成功构建DAMO耦合Anammox工艺体系。耦合周期内,R1、R2中的TN去除速率随时间和氮负荷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分别达到176.79 mg·L-1·d-、217.62 mg·L-1·d-1。微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DAMO耦合Anammox工艺体系中成功富集到DAMO功能微生物,基于目标序列OUT的系统发育树显示,R2中DAMO微生物均属于NC10门下group A菌群,R1中有1%的DAMO微生物序列与group B菌群相似,99%的序列属于group A菌群。耦合完成时,R1、R2中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大幅度提升,厌氧氨氧化作用逐步增强,An AOB占比分别为24.55%、48.76%,优势菌种均为Candidatus Brocadia。(3)环境因子对DAMO-Anammox耦合体系的影响特性研究,主要考察温度、p H、DO及盐度等环境条件。单因素试验表明:温度、p H、DO均对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耦合厌氧氨氧化体系的脱氮性能产生影响。在短期试验下,结果显示,当温度为35℃、p H为8.0、DO浓度不超过0.2 mg·L-1时,耦合体系脱氮性能效果最好;通过控制变量保持35℃、p H=8.0、DO=0.2 mg·L-1,当Na Cl浓度为0g·L-1时,有利于耦合体系内脱氮性能短暂提高,TN去除速率最大为250.91 mg·L-1·d-1。响应面法结果表明:温度对TN去除速率影响极为显著,DO影响一般显著,p H影响不显著,而温度、p H、DO的两两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4)重金属离子对DAMO-Anammox耦合体系的影响特性研究,主要考察Cu2+、Fe2+、Zn2+等三种重金属离子对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耦合厌氧氨氧化体系的脱氮性能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Cu2+、Fe2+、Zn2+均对耦合体系脱氮性能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Cu2+对NO2--N、NH4+-N、TN去除速率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1.64 mg·L-1、11.64 mg·L-1、10.22 mg·L-1;Fe2+对NO2--N、NH4+-N、TN的IC50值分别为16.21 mg·L-1、14.85 mg·L-1、13.84 mg·L-1;Zn2+对应的NO2--N、NH4+-N、TN去除速率的IC50值分别为16.33 mg·L-1、20.63 mg·L-1、17.93 mg·L-1;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u2+、Fe2+、Zn2+三种重金属离子对耦合体系内脱氮性影响显著性排序为Cu2+、Fe2+、Zn2+。
其他文献
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上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环境的改变使得我国的公共健康问题尤为复杂,其中慢性病已经成为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空间环境通过促进居民开展休闲体力活动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是其干预公共健康的重要措施,这已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城市公园是重要的城市绿色空间,区位条件优越,规模充足,是居民开展休闲体力活动的首选空间。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城
学位
在我国高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大量农用地被征用,政府统一建设农村拆迁安置社区作为被征地农民集中居住点,被征地农民面临着居住空间和身份地位的双重转变。以农村散居为基础的传统交往空间的消失,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解体,引发新社区的社会隔离。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公共空间作为被征地农民公共生活重要的物质载体,是实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重要场所,但现有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在建造初期一味照搬城市社区的建造方式
学位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快速发展,2021行业规模达6705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46.2%,未来一段时间生鲜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3年行业规模将超万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鲜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易腐易损、保质期短和储存困难等特征,加上生鲜电商供应链涉及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众多环节,风险发生后会沿着供应链网络不断传播扩散造成生鲜产品延迟交付或损耗,造成
学位
隔膜泵作为广泛应用于矿浆物料输送领域的大型机械,是输送流程中的核心设备。如何根据隔膜泵运行状态进行故障的精准预测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传统隔膜泵故障诊断方法过分依赖一线技术人员的相关技术积累,诊断过程繁琐、精度低且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利用深度学习理论构建成熟的隔膜泵故障诊断体系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利用深度学习开展基于振动信号的隔膜泵故障诊断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隔膜泵振
学位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高、阻尼性能好、电磁屏蔽性佳、导电导热能力好等一系列优点,在航空航天、3C电子、国防军事、轨道交通等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绝对强度较低,无法胜任许多领域对材料高强度的要求,这极大的限制了镁合金的发展。近年来,在Mg-TM-RE系(TM:transition metal,RE:rare earth)合金中发现了长周期堆垛有序相(LPSO相),其独特
学位
绝缘子污闪事故是导致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到了输电网络的稳定运行。国内外通过研究绝缘子的闪络特性和积污特性发现,在自然条件下,线路绝缘子的上、下表面呈现出不均匀积污现象,下表面积污量是上表面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已有学者对不均匀污秽绝缘子的电气性能进行了研究,但只局限于交流和直流电压下的绝缘子污闪特性研究,极不均匀污秽对绝缘子冲击耐受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极不均匀污秽绝缘子的冲击放电现
学位
目的 探讨防风水提物通过免疫调节对抗生素加重小鼠过敏性鼻炎(AR)的改善效果。方法 4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生素组、防风水提物组、防风水提物+抗生素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使用卵清白蛋白激发小鼠AR。各组灌服相应抗生素混合液和(或)防风水提物14 d。观察小鼠打喷嚏、挠鼻次数用于评价AR症状。计数鼻腔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
期刊
钢筋阻锈剂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防腐材料,具有经济、高效等优点。而传统亚硝酸盐等无机类阻锈剂对环境污染极大,已被限制使用。有机类阻锈剂成为研究热点,但大部分有机阻锈剂阻锈效率不如无机阻锈剂高,且存在与混凝土兼容性不佳、可降解性差等问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是一种层状结构物质,具有良好的层间阴离子可交换性及结构记忆效应。将有机阻锈剂负载于
学位
学位
苯环,作为一种在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中广泛存在的核心骨架,对于如何实现苯环的多官能团化,一直是化学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重点。苯炔,作为一种自1927年被提出来的有机高活性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实现苯环的邻位双官能化以及天然产物、药物分子的合成。尤其是自Kobayashi苯炔前体的提出,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的活化生成苯炔中间体,提高了苯炔化学的实用性,推动了苯炔化学领域的发展。本课题组在Kobayashi苯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