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学科建立近百年来,前修与时贤已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将先秦文学思想研究得颇为深入,若要先秦文学思想研究有大的突破,除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之外,材料方面,当另辟蹊径,求前人所未能注意之处。因此,本文研究先秦文学思想,将从先秦出土文献及散见于后代典籍中的先秦佚文入手。其文章架构采取文献存在形式与时代顺序相统一的原则,以保持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尝试探讨了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问题。探讨分三个层面:一是以带“伐”、“舞”、“奏”、“文”、“美”等字的辞条为例,考察了商朝人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美感的浓厚尚文意识;二是通过考辨刻辞中孕育和记录的“占”、“谱”、“表”、“令(命)”、“册”、“祝”、“诰”、“典”等古代文体维形,体认商朝人已具备了初步的文体意识;三是通过对刻辞字、句、篇的例释,确认商朝人已具备了明晰的写作意识。这三种意识都是文艺思想意识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所以说商朝人已有了朦胧的文艺思想意识。 第二章,讨论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思想问题。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存在及铭文对创作目的的表白看,西周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产生了文学功能观念。其文学功能观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揭示了文学歌功颂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能。这一思想早于《诗经》“美刺”思想中的“美”,《诗经》中的顺美思想是在西周铜器铭文所阐发的文学功能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认识到了文学的娱乐审美功能。这一认识虽然是初步的,却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审视西周铜器铭文的言论,则知西周人亦对文章的明志特征有了初步认识。 第三章,通过对《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研究,讨论了孔子的诗学理论。首先,《诗论》代表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子夏的思想。一是除整理者从《鲁邦大旱》中找到的铁证外,“(?)”隶定为“卜子”违背当时合文的省笔原则;二是二十九枚简中仅有一枚内容属于孔子弟子阐发诗学理论时对孔子言论的征引,其它绝大多数内容都属于对孔子论诗言论的追记。其次,二十九枚简为一篇《诗论》文章而非两篇各自独立之文。简序排列需信守形制第一文义第二原则,然具体到简形、字体完全一致的二十九枚简,其排序只要不拆散六枚。‘留空简”便未违背形制第一原则,不能因为有“满写简’,和“留空简”之别就将《诗论》分为各自独立的两文。二十九枚简似以10、11、12、13、14、15、16、17、18、19、20、8、9、21、22、23、24、25、26、27、28、29、6、7、2、3、4、5、l的),项序排列为宜。再次,孔子对诗学理论的贡献表现为四大方面:其一,较早揭示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二,开了《风》、《雅》、《颂》理论研究的先河;其三,对众多《诗经》诗篇美学特征所作准确揭示,反正了后代经学之谬;其四,《诗论》中诗学文献的容量、诗学命题的深广度、诗学批评的模式,都反映了先秦诗学理论的繁荣成熟程度,说明学术界对先秦诗学思想发展水平的原有估计偏低。 第四章,对散见于后代典籍中的先秦文论佚文作了较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研究发现,诸子在佚文中对“才情”论的阐发,对创作主体与文艺作品形式媒介及接受主体之间“以类相动’,关系的揭示,对“论’,’’说”二体文体特征的论述,都是传世诸子原典中较晚出现或未曾论及的。研究还发现,诸子在其它文学思想上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趋异特征,但在言辞理念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同倾向:在如何对待言辞运用的问题上,多倾向慎言甚至不言,在言辞风格的追求上,又多主张重质轻文甚至反文。这种理念虽在诸子原典中亦有明确表述,然在所辑佚文中却表现得尤为集中。这一趋同现象的出现,与诸子对言辞发展规律的反思、论辩之风的自省、民族心理的认同以及宗经思想在春秋的形成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又发现,先秦佚文对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语言文辞与闻见知识辩证关系的阐述,先秦原典似都未曾涉及,是先秦佚文对文学思想的有益贡献。“著书显名”说,是“三不朽”说的进一步发展。李斯佚文所阐发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多种文艺风格并存共荣的文艺思想,则体现了政治趋向大一统时期文艺思想走向综合的新特征。 本文第一、第二章内容为笔者首次探索,第四章以前亦很少有人涉及,故研究工作中少所凭藉。第三章为对出土楚简的研究,学术界讨论热烈,意见纷纭,笔者亦提出了一得之见。各章结论未敢称是,但总会对先秦文学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