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松嫩草地植物构件和土壤的营养元素及其分配特征,对于揭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当地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限制性营养元素判断以及对气候变化和地域适应与反馈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松嫩草地29个单优植物群落,分析了不同群落植物构件及其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禾本科、菊科、豆科的部分植物可以在松嫩草地以单优群落的形式生存。杂类草中,藜科植物的耐盐碱性较强,易形成单优群落。松嫩草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更适合耐盐碱性较强的植物生长。松嫩草地单优群落生产力因植物种类差异而不同,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均值为0.666 kg/m2,地下生物量均值为3.155 kg/m2。菊科植物、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较高;禾草类、杂类草的地下生物量较高。不同群落的根冠比表现为杂类草(6.25)>禾草类(5.81)>菊科植物(4.36)>豆科植物(3.40)。植物构件的全碳含量表现为生殖构件(53.2%)<叶片(53.3%)<茎(53.9%);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生殖构件(37.9%)<叶片(41.9%)<茎(43.2%),分别占全碳含量的78.5%、80.3%、71.4%;无机碳含量表现为茎(10.6%)<叶片(12.0%)<生殖构件(15.2%)。植物构件的全氮含量表现为茎(9.0 g/kg)<生殖构件(18.4 g/kg)<叶片(18.5 g/kg);全磷含量表现为茎(1.48 g/kg)<叶片(2.23 g/kg)<生殖构件(3.29g/kg);植物构件氮磷比为叶片(9.09)>生殖构件(7.87)>茎(6.71),所有功能群植物的氮磷比均小于14,说明松嫩草地植物生长受到氮元素的限制。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无机碳含量在表层即0-20 cm较低,在20-50 cm有明显的上升趋势,50-100 cm处轻微下降。0-100 cm,土壤全碳、无机碳储量均表现为从高到低依次是C3禾草、C4禾草、菊科植物、豆科植物、杂类草。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菊科植物、C3禾草、C4禾草、豆科植物、杂类草。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趋势;在各层中豆科植物均显著高于其他功能群植物。土壤全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趋势,在各个土层中C3禾草均是最高。在0-100 cm,土壤氮磷比表现为豆科植物(27.04)>菊科植物(11.54)>杂类草(10.56)>C4禾草(9.71)>C3禾草(8.45),而且豆科植物显著高于其他4个植物功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