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中的表达以及血u-PA水平对该疾病近、远期疗效之影响。 方法:采集整理我院耳鼻咽喉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门急诊和病房收治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治疗方法均为在鼻内镜引导下,行双极电凝止血术。将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自发性的、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对照组:有明确诱因(外伤性)的顽固性鼻出血。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等尿激酶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等指标;分析患者在接受电凝止血术前的u-PA、IL-6及CRP水平,并预测其在术后1年对鼻出血复发的价值;分析观察组u-PA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术后1年累积鼻出血复发率。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对照组51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观察组(96.08%,49/51 vs83.87%,52/62; t=4.393,P=0.036)。对照组u-PA、u-PAR、TNF-α、CRP及IL-6全部显著低于观察组,且u-PA与CRP和TNF-α呈现显著正相关(P<0.001)。电凝止血术后1年,观察组有23(37.10%)例患者鼻出血复发;对照组未见鼻出血复发者。ROC曲线分析以患者首次鼻出血时的u-PA水平预测患者术后1年鼻出血复发的截断点值为0.26,以u-PA为0.26μg/L为分界点,把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u-PA<0.26μg/L)和B组(u-PA≥0.26μg/L)。A组术后1年累积鼻出血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5.88%,2/34vs75.00%,21/28,Log-rankX2=31.460,P<0.001)。 结论: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双极电凝止血的疗效明显低于外伤性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纤溶功能亢进可能是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术后疗效不理想且近、远期预后不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