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豫南稻茬小麦公顷6000kg以上产量群体质量指标及其栽培技术,明确关键参数,为进一步提高豫南稻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于2012年至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省信阳市研究了豫南稻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适宜播种方式、施氮范围及群体质量指标等,初步确立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筛选于2012~2014连续两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19个品种(西农979除外)均以施氮量在120~225 kg/hm~2时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豫南稻茬麦区新品种以兰考198和周麦26产量相对较高。据此初步确立了豫南稻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兰考198和周麦26。2.播种方式于2014~2015年进行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条播提高产量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人工撒播分别增加3.8~8.5%和4.1~7.8%;机械条播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较人工撒播增产4.8~7.2%。3.不同施氮水平对豫南稻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次生根条数增加,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处理间在越冬期差异不显著,起身期后差异开始增大。(2)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起身期至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拔节期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3)施氮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具体表现为N225>N150>N0。通过对产量构成三要素发现,施氮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成穗数与穗粒数来增加籽粒产量的,千粒重无显著影响。4.群体质量指标的构建豫南稻茬麦区小麦6000 kg/hm~2产量的群体质量指标:(1)越冬期主茎叶龄在5.4~6.0之间,起身期叶龄在7.8~8.7,拔节期叶龄在9.8~10.5之间,开花期叶龄在11.1~11.5之间;小麦单株次生根数量越冬期在4~5条,起身期13~16条,拔节期15~19条,开花期20~25条。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在小麦起身期、拔节期在12~24mg/kg之间才能满足该期小麦生长发育营养需求;开花期与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分别在1.96%~2.1%和0.84%~0.92%之间。(2)产量三要素指标范围为最终成穗数490×104~620×104hm-2、穗粒数37~40粒左右以及千粒重37 g以上;基本苗为成穗数的0.45~0.57倍,起身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1.17~1.36倍,茎蘖成穗率在79.5%~81.8%,分蘖成穗率在63.1%~67.2%;在起身期,拔节和开花期的最适宜LAI值分别为2.9~3.2、4.1~5.6和6.1~7.6;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2000~14500 kg/h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20000~24500 kg/hm~2,总结实粒数在210×106粒/hm~2以上,适宜粒叶比在0.38粒/cm~2叶和9.5mg/cm~2以上;2014~2015农户点调查结果表明:小麦低产向中产的过渡,小麦的产量三要素都需要提高,其中千粒重的作用更显著;中产向中高产主要是通过穗数与穗粒数,特别是穗数;中高产向高产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数,保证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来实现的。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等量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在主要生育时期LAI值、干物质重、粒叶比、总结实粒数均相对较高,产量也相对较高,更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机械条播有利于产量提高,且实现甚至超过小麦6000 kg/hm~2产量,除了满足土壤肥力和在主要生育期达到适宜群体质量指标参数外,全生育期施氮量应在225kg/hm~2左右,分基施和起身-拔节期追施,施肥比例为5:5或者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