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建筑中建构学的悖论及其可能策略初探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砖“混”是一种常见的建造方式。如何合理地“混合”砖(砌块)与其它材料及构件,以建造更具表现力的砖“混”建筑是建筑师颇为关切的问题。面对此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砖“混”建筑应忠实地呈现材料自身的构造及结构逻辑,另一种观点认为砖“混”的材质最为重要,它的表现不需服从于结构与构造。这两种观点使砖“混”问题要么被“窄化”为建造技术问题,要么被“等同”于视觉艺术问题。弗兰姆普顿的建构论述在强调构造、结构等建构本体之于建筑根本的同时,也反对物质至上论,呼吁一种更具人文情怀的建构表现。但当以此来具体关照砖“混”建筑时,又会发现内在于其中的“悖论”:建构本体诉求与建构表现之间的矛盾,这尤为明显地反映在砖“混”建筑的过梁处。本文以密斯、L.康等建筑大师的优秀砖“混”建筑作品为例,讨论砖“混”建筑中所存在的建构悖论,并进一步结合工程实践,来探讨砖“混”建筑中的建造与表现问题,期待能提出一些可能与应对策略。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以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市住区为例,从太阳能利用潜力的角度上对其空间形态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包括哈尔滨市住区形态调研、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强度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
学位
结构可生长性是以标准化、模块化为主要建造手段的结构生成方式。在这个结构生长过程中,结构不仅仅是这种建筑生成的技术支撑体现,并且更能拓展建筑设计新思维。  本文在明确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被政府大量的征用,从而促使了失地农民的快速增长。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居住问题,政府组织规划并就地兴建一批批的城市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对城市景观的设计日益重视,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生活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空间,除了需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