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农业,时至今日,农业发展仍然是改革发展需要攻克的难关和要隘;虽然目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较小,但在国民经济以及经济改革发展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作为农业发展有效途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至今,农业产业化经营经历了丰富的变迁历程。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已经经历的探索阶段和成长阶段,正在经历的创新阶段,以及未来不可完全预测的演变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纵向的变迁历程,还是横向的制度安排,都打上了政府行为的烙印,其变迁动力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政府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三农”问题既是扩内需也是保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人地矛盾、城乡分割的中国国情;农业行业的比较收益低下、其他行业进入农业的利益低下所导致的涉农产业与农业链接缺乏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政策局限及由此导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层次低下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并建立合理的政策框架,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现有关于政府行为的研究主要分散于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和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从制度变迁角度来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比较少见,而从制度变迁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的研究更是罕见和缺乏系统。基于此,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结合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及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制度变迁的分析范式,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研究框架,并用此分析框架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然后运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四川省资阳市“六方合作”的具体案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的供给主体地位、政府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动机、以及政府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能在实践上为提高政府行为的绩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本文由导言、正文以及政策框架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八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第一方面是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总体分析;第二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供求分析”,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的总体分析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供求均衡分析。第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与政府行为:逻辑分析”,在相关理论假设基础上阐述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一般理论,从而建立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具体分析框架。第二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的具体分析,主要从纵向的时间历程、横向的制度安排两个方面阐释。包括: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变迁方式”,运用第三章所建立的分析框架,主要从变迁方式来梳理纵向历程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利益联结机制”和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风险防范机制”,从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两个具体制度分析横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第三方面是具体的案例分析,即第七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案例分析”,结合四川省资阳市“六方合作”这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模式,从纵向历程和制度安排角度梳理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并对这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具体案例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第四方面是制度变迁中绩效分析,即第八章“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绩效分析”,包括了制度变迁绩效的一般分析和制度变迁绩效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即第九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框架,并指出农业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创新点有:
(1)拓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视角。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一方面基于制度变迁的角度,另一方面基于政府行为的角度,并将政府行为、制度变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建立了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并运用此分析框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具体研究。
(2)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研究内容。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研究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的,包括了纵向时间历程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方式和变迁历程,横向制度安排上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纵向时间历程主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演变过程来说明政府行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影响过程及影响趋势。横向制度安排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这两个具体制度安排分析政府行为的作用,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影响。
(3)阐释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作为“经济人”的政府,推动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动机在于制度变迁的潜在利益。一方面,潜在利益包括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即租金最大化和即税收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实施制度变迁的目标函数并非是唯一的,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还要考虑政治支持等其他因素。这些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动机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具体的政府行为。
(4)区分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同变迁方式,及相应的政府行为模式。本文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成了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纯粹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不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纯粹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具体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变迁方式及其转换条件和转换时机。在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也采取相应的作用方式。
(5)进行了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绩效分析。政府为了达到其实施制度变迁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制度变迁带来的收益,还要考虑制度变迁所发生的成本,即要衡量制度变迁的绩效。本文运用成本——收益、制度——行为——绩效等方法,在制度变迁绩效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政府行为的绩效。
(6)实现了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有效结合。本文结合若干个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六方合作”这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勾画出政府行为作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的作用机理,再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绩效分析,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不足和缺陷,设计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健康发展、有助于优化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