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当代戏剧种种现象的分析,并结合戏剧史、戏剧理论和外部文化环境的视角,梳理了当代戏剧危机的根源在于交流语境的危机,并进而探讨了交流重建的可能性。交流危机的起因是在价值的多元化的同时,人们仍然习惯于躲在自己信奉的(多无价值中的苛一元)观念的阴影,不是与自己交流的对象当下沟通(将复杂的现实逻辑的细节纳入考虑),而是以对方的言行符合或者不符合自己的观念体系而首先做出判断。因而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只能交付(现实功利逻辑的)功能结构和现代符号体系,人越来越处于现代洞穴化的生活之中,孤立而彼此隔绝。当代戏剧对于戏剧危机做出的应对没有正面解决交流危机,而是大多采用“仿真的交流”、“叙事化”(对非交流的批判和否定)、“回归神圣”等迂回的策略,这就愈发加深了危机,使戏剧不断边缘化,沦为现代符号体系的一个不甚重要的环节。但实际上,戏剧的衰微和它潜在的可能性都在于它的本质属性:它的交流不依赖于符号;戏剧是丛肉身到肉身的直接交流。虽然它被现代符号体系层层掩盖,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缝隙发现戏剧的肉身。
本文研究方法的关键就是“缝隙”,论文将从历史的缝隙开始,继而探索理论的缝隙、文化背景的缝隙,直至演出和排练现场的缝隙作为结尾。之所以首先回溯到戏剧史上的一些悬而未决、似是而非的问题,是因为当代戏剧的种种表征,并不是没由来凭空出的,而都是受其历史演变的限定.因此,虽然中国当代戏剧的主流渐渐不被戏曲所占据,但这篇论文的第一章,将选择以元杂剧和明清戏曲开始,进行“知识考古”。探讨历史问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归根到底还是将问题投射回当代戏剧,解决当代戏剧的问题。戏剧史的叙述与戏剧本身之间的裂缝,归根到底是表意与表演之间的裂缝。而现代社会语境中的表意的强制,又使得交流的危机更加凸现出来.因此第二章就从三种不同的西方戏剧理论倾向与其实践之间的缝隙来入手,探讨交流的危机。的确,西方戏剧理论未必直接影响了所有的中国当代戏剧实践,但(现)当代戏剧实践沉陷于与外国同行非常相似的交流危机这中,而且学者们还缺少对此的足够深入的理论描述,因此,我们借用这三种不同的西方戏剧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当代戏剧实践的许多特点提供便利。第三章将深入到交流危机的背后,探讨文化背景的裂缝--宏大社群性与围观社群性及个人存在之间的裂缝。因为戏剧问题不仅仅是戏剧内部的问题。诉诸身体的戏剧比诉诸文字的文学更脱离不开与外部社会文化的关系。而且戏剧的交流重建归根到底也是与戏剧的社会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第四章重点深入当代演出和排练现场,透过剧场的缝隙,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戏剧交流重建的可能。这一章将打破前面三章的叙述樊篱,将戏剧理论问题、文化问题与具体的操作及其效果结合起来展开论述。总之,本论文希望打开更开阔的视野,同时切实立足于戏剧实践,使对当代戏剧交流问题的讨论在更多的思想冲击之中能够被真正“显影”,并经受多重投射的戏剧细节的反复印证或诘问,最终使问题的讨论能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促进当代戏剧的交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