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一大挑战。测度资源与环境等生产要素所实现的产出有效性程度,也即在证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本文将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指标,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延伸出全要素生态效率,从而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经济增长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位于湖南省辖区内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25个地区(县级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年到2015你那作为研究时间段。基于“省公顷”模型计算各个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将其用来表征生态投入指标,再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全要素生态效率,进行时间序列特征和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分析,并结合Malmquist指数,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从而对各地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最后,为明确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改善方向,对各项投入产出进行冗余率分析,为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研究发现:(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处在接近有效的水平,各地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的是武陵区,最低的是赫山区;(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具有先降低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水平的特征;且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存在趋同趋势;(3)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推动作用均不明显,但均对常德市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益阳市的作用两者恰好相反,对岳阳市两者都表现为抑制作用。具体到25个地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的作用程度和方向都有所差异。长期以来,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交错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效率的提升,但在2014年-2015年期间实现了同步促进作用;(4)基于投入产出松弛率分析,发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劳动力冗余、生态投入冗余现象较为严重,资本投入冗余、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基于上述的所有研究,本文最后就如何改善各地区全要素生态效率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