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过去几年呈逐年增加趋势。根据卫计委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05-2012年间,全国医院高血压出院病人人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9%。且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从1991年的14.5%提高到2009年的21.4%,估计目前全国约有2.95亿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未来几年仍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目前对其危害认知还很欠缺,对高血压病的诊治,还仅仅停留在治疗后血压绝对值变化的评估上。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从血管重构和血压变异性两个角度,探索二者与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性,希望可以根据中医证候群的表现,对血管重构以及血压变异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可量化的客观指标及依据。从中医的整体辨证观出发,利用中药多层面、多靶点的优势,结合中西医特长,为高血压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方向。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2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设计病例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情况进行记录,并由三位副高级别以上的医生对其中医证型进行判定;颈动脉超声探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又处、颈内动脉等部位,获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血管重构阴阳性等指标;而24h动态血压监测主要对(24h、白昼、夜间)收缩压、(24h、白昼、夜间)舒张压、(24h、白昼、夜间)脉压等指标进行测定,据此对血管重构、血压变异性、血压变异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1、基本情况比较:10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肝火亢盛证13例(12.7%)、痰湿壅盛证20例(19.6%)、阴虚阳亢证45例(44.1%)、阴阳两虚证24例(23.5%),阴虚阳亢证患者人数最多;肝火亢盛及阴虚阳亢证患者年龄较小,阴阳两虚证患者年龄较大;痰湿壅盛证患者体重指数数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各组病程和血压分级情况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血管重构情况比较:肝火亢盛证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以及24h平均脉压数值较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组有明显差异(p<0.05);阴阳两虚组血管重构阳性比例最高;各组IM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阴阳两虚组脉压变异性较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组增大(p<0.05);异常节律的统计数据中,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异常节律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阴虚阳亢证占比最大;肝火亢盛证及阴虚阳亢证患者年龄相对较低,多为初发阶段证型;阴阳两虚证患者平均年龄最高,可能是高血压病各类证型的最终转归。痰湿壅盛证患者BMI指数最高,肥胖患者多痰湿。2、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重构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中,肝火亢盛证患者血管重构情况较轻,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血管重构情况较重,痰湿壅盛证患者可能在血管重构的过程中进展较快。3、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中,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变异情况较轻,阴阳两虚及阴虚阳亢证患者较重,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组较肝火亢盛组靶器官损伤程度更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重构以及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临床上,通过对中医证型的判定,可以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管重构的程度以及血压变异的情况进行判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同时,临床上也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等手段为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判断寻求可以量化的手段和指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