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强度高、热性能好等优点。年产量巨大,占化纤年产量的80%以上。但聚酯产品存在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以PET为基的新型聚酯及其纤维的研发,不但能将过剩的产能利用起来,还能提高PET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当今功能纺织材料是研究的一项热点,当涤纶作为纺织材料时,会与人体皮肤贴身接触,人们更希望它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人体皮肤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皮肤的微生态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后,极易导致感染或皮肤疾病;除此之外,人体皮肤细菌还容易将人体无味的分泌物转化为具有挥发性气体,如腋窝、脚部等汗腺发达的部位产生的腋臭、脚气等。研制具有抗菌功能的PET基纺织材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自主合成了二碳酸二叔丁酯(BOC)保护的丝氨醇,即BOC-丝氨醇,作为第三单体。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合成共聚酯的步骤、催化剂、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关键合成工艺参数。在定制的四口玻璃烧瓶及抽真空设备组成的简易的聚合装置中,成功合成了所有系列的样品。对所有共聚酯样品的特性粘度[η]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特性粘度值均在合理范围内。通过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共聚酯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第三单体成功地嵌入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中。元素分析(EA)结果表明,共聚酯中理论含氮量和实际含氮量相吻合,验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技术分析了共聚酯的晶体结构发现共聚酯的晶体结构几乎与PET的晶体结构完全相同,这说明引入第三单体并没有改变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并且随着第三单体质量比的增加,共聚酯的结晶度不断降低。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共聚酯的热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随着第三单体含量的增加,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Tm)逐渐降低。在氮气氛围中,共聚酯的TGA曲线只有一个热失重平台,随着第三单体含量的增加,共聚酯起始分解温度较PET有所降低,但在600℃时的残余重量比PET略有增加。即共聚酯热稳定性有所下降,但仍然能满足熔融纺丝的要求。用体积分数为20%的三氟乙酸处理共聚酯,除去BOC保护基,使大分子链上的氨基裸露出来,使共聚酯拥有配位能力强的羧基和氨基,并与金属铜离子进行络合反应,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得出了最佳的络合条件为:温度40℃,反应时间60 min,p H值为8.5,体积比为9.5:0.5。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系列络合物制成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表面形态。静电纺丝的参数设置为:接收距离为15 cm,纺丝速度为40μm/min,电压值24 kV时,得到的电纺纤维直径分布均匀,纤维表面光洁。电纺纤维的直径随着第三单体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得到的电纺纤维的直径依次为0.583μm、0.582μm、0.580μm、0.532μm、0.529μm、0.479μm。纳米纤维膜静态接触角(CA)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第三单体含量的增大,共聚酯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逐渐地减小,即亲水性逐渐增强。定性抗菌实验表明,共聚酯络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抵抗性更加优异且效果更持久。定量抗菌实验表明,第三单体含量增加时,抑菌率也相应提高,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由70%提高到9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由73%提高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