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擬探討陳子昂思想和創作的生成,以及武則天時代的氛圍與盛唐詩的生成之間的關係。研究重點在陳子昂的思想與文學創作的互動。首先,研究選取陳子昂為個案,將其置於武則天朝的時代環境中,從所經歷的科舉制度改革、掌握人事任免的官員、上大夫交游圈、仕宦經歷、時興詩歌創作類型以及“主流”意識形態等幾個方面,“重建”其生活的具體歷史隋境和思想氛圍。意在通過陳子昂不同階段的人生經歷,認識其精神世界的變遷并探討它在各個時期創作中的體現。第二,擬以陳子昂為參照,打破文學史慣用的組合方式譬如“四傑”“沈末”等,通过同时代詩人對詩歌題材、體裁的選擇以及情志表達兩方面,探索陳子昂同時期士人的精神狀態和文學創作的整體風貌,逐步勾勒出武則天時期的文學氛圍.第三,從陳子昂身處的武則天時期詩歌到盛唐詩,關注的問題是盛唐詩的發生,這裡選擇了兩個視點,第一從思想更替角度討論南北禪風交替間士人所受之習染,第二從年輩角度討論過渡期間詩人的年龄分佈。試圖通過時代的思想交替以及年歲更新探討詩人心態的變化,解釋創作變化即盛唐高音的唱出。方法論上,因本文試圖考察個體“行為-思想-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故將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結合,借歷史學家科林伍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和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場域”的思考方式,將陳子昂儘可能置於具體的社會關係網中,將其作品置於人生經歷和思想歷程中,辯證地對待歷史材料,以一手材料而主,建立合理的歷史想象,從而解釋文本變遥之所發生。基於上述分析方式,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陳子昂之詩歌較同期士人頗為特出,并表現出明顯的分期,其節奏和仕途走向相呼應,在其仕途晚期,生命的終極關懷和外在的自我實現形成張力,彷徨、亢烈和平和的律動鮮明地體現在詩下,體現出生命週期與文學創作的渾融統一。陳子昂是這一時期極少數對生命終極問題有所關懷的士人,但這與時興的佛教氛圍鮮有關係。盛唐詩生成的誘因之一是南禪神會的北上,這為士大夫帶來新鮮的思想空氣。另一因素是詩人年龄更替,陳子昂卒年為李白、王維生年,盛唐詩人幾為新生代,從而少受武周朝的思想影響。孟浩然生於中間。即在武周朝長大,而在玄宗朝出仕,年齡和後勁不敵新生代,然其高士氣度卻廣受時人尊崇.孟夫子“多餘人”的尷尬位置也恰好說明盛唐詩的發生乃由於新生代的思想更新,並非武周朝的接續。從宗睿宗到開天、大曆時期,宗教對上大夫的思想、心態的影響如何從禪趣、妙悟深入到義理及生命本體,唐人的精神、文學世界隨之又有怎樣的轉變,是有待進一步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