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控制源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仍有一些争论,本研究主要对主观幸福感与具体范畴的心理控制源的关系进行研究。心理学中把“幸福”理解为“对生活满意的反应,或是对正向情绪的频率及强度的感受。”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借助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就是说心理学用主观幸福感衡量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对心理控制源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 ,“心理控制源”这个概念是社会心理学家罗特在对归因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对生活中行为的结果是有责任的。外控型的人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内控型的人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素质。本文认为“心理控制源”是一种针对原因部位提出的观点,是认知-知识系统。它受到文化环境、经验、观察学习所组成的知识系统,以及情境所影响的认知过程的双重影响。因此,心理控制源并不是不变的心理特质,必须把它放入具体情境加以研究,本研究是以这一结论为基础进行的。本文还区分了一般性的心理控制源和具体范畴的心理控制源,这种区分证明了本研究采用具体范畴心理控制源作为研究因素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区分了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这两个具体范畴,这两个范畴是适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以往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结论,一类认为内控型的人主观幸福感高,另一类则相反,认为外控型的人主观幸福感高。很多实证研究所得的结论有一定的矛盾。本研究认为,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研究主要针对一般性心理控制源,而没有区分不同情境。本研究为克服这些矛盾,采用了具体范畴的心理控制源来测量大学生心 40<WP=45>理控制源,这两个范畴是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以 268 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查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两个具体范畴心理控制源的特点,探讨了两个具体范畴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使用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两范畴的心理控制源均没有性别、文理、城乡、独生与否的差异。2.主观幸福感也没有性别、文理、城乡、独生与否的差异。3.在两者关系中,只有学业成就范畴心理控制源对失败的归因是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即对失败进行内控的学生主观幸福感低。4.此外,对失败归因的学业成就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这一因子负相关,即在学业成就方面对失败内控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低;对失败归因的人际关系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这一因子负相关,即在人际关系方面对失败内控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也低。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控制源的影响。由于心理控制源是归因的部位,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可以被改变。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是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如果训练他们作外部的、可变的、特殊的原因归因,可能会达到改善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使大学生拥有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