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将社会记忆理论引入宗教学研究领域,应用社会记忆理论对一个具体的信仰群体——河北省广宗县基督教会——的历史和信仰生活进行系统分析。在宏观层面,以一种宏大叙事的视角,将此群体的遭遇与不同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考察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社会形象和地位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时代,他们如何调整社会记忆,使得群体对自身的定位发生变化,从而消融自身与外部政治改造力量的张力,并得以维持和发展。在微观层面,通过细致的考察他们的“社会记忆创造活动”,如显性的礼拜、查经、祷告、唱赞美诗、讲道和其它宗教活动,以及日常谈话、讲故事、建筑物、音箱制品等隐性因素,分析群体如何以创造社会记忆的方式形成信徒对此群体的认同。进而,探讨在华北的乡村基督教中叠合身份认同(adhesive integration of identities)存在的可能性和方式。本文正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通过对广宗教会的初步描述,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引入社会记忆理论进行简要分析。第一章:对社会记忆进行概念界定并系统介绍前人研究,包括社会记忆理论在中外学术界的应用以及同类型研究的大概情况。同时,论述本文在理论应用和调研方法方面对前人的发展。之后,概述本研究的资料来源。第二章:对广宗教会进行详细描述。首先介绍广宗教会所在地区的地理、人文信息。继而,通过教堂、教产的变迁以及信徒人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对广宗教会进行人类学的描绘。之后,介绍广宗教会作为家庭教会的特殊性以及其成为家庭教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第三章:通过介绍广宗地区基督宗教的历史来追溯当地基督徒历史记忆的来源。首先,透过清末教案分析当时基督宗教与官府和地方社会的关系,之后介绍民国时期本地区基督宗教与政府和地方社会关系的变化。继而,讲述建国后广宗基督教在“三自”爱国运动和“文革”时期的遭遇,同时结合访谈资料,分析信徒对此的记忆与其身份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章:讨论乡村基督徒的多重身份问题,探讨叠合身份融合的可能性。首先,介绍在华北的乡村,基督教由于信徒的多重身份而产生的认同冲突。继而,运用社会记忆理论分析基督徒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叠合身份存在的可能性。余论:总结全文,提出系统研究基督教历史对形成信徒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大批具有叠合身份的信徒的出现是解决基督教与乡土社会冲突的关键。总而言之,本文在宏观方面以历史叙事的手法展示广宗教会与地方社会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互动关系。在微观层面,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信徒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进而综合对广宗教会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研究结果,探讨叠合身份融合形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