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牙症(Bruxism)是人在非生理功能状态下发生紧咬牙或研磨牙齿的现象,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磨牙症产生的咬合接触属非生理性咬合接触,对咀嚼系统及全身健康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如牙列异常磨耗、牙周创伤、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痛、以及头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导致心理障碍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比以往明显增加,磨牙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以夜间磨牙而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磨牙症的病因和致病机理尚不清楚,诊治困难,已往研究多针对其病因和发病率进行分析,而对磨牙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口颌系统功能状况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分析磨牙症患者口颌系统运动功能的特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磨牙症与口颌系统的关系,对磨牙症治疗方法的确立及疗效判断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可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目的:通过分析正常人和磨牙症患者的颞下颌关节振动、下颌运动轨迹和咀嚼肌肌电特征,比较两组人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功能状态的差异,量化磨牙症对口颌系统的影响,探讨磨牙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可能发病机理及其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
材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24名磨牙症患者(9名为轻度磨牙症患者,15名为中重度磨牙症患者)和16名无磨牙症的本校学生分别为磨牙症组和正常组。采集所有实验对象的病史,并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和模型分析。在安静的房间内,用BioPAK(BioResearch,Version 5.01i,USA)口颌功能诊疗仪测量:①实验对象做节律性大开闭口运动时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表面振动;②实验对象做边缘运动和咀嚼运动时下颌切点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的运动轨迹;③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和吞咽时的表面肌电活性。然后用BioPAK系统的配套软件对以上测量得到的原始信号进行提取,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模型分析轻度磨牙症患者的殆面磨损程度比正常人高,而中重度磨牙症患者的<牙合>面磨损程度又比轻度磨牙症患者高。
颞下颌关节振动①轻度磨牙症患者与正常人颞下颌关节振动各参数的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重度磨牙症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平均振动总能量、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频率大于300Hz的振动能量、峰振幅、峰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③中重度磨牙症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平均振动总能量、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频率大于300Hz的振动能量、峰振幅均明显高于轻度磨牙症患者(P<0.05)。④正常人、轻度和中重度磨牙症患者颞下颌关节振动的发生率分别为75.0﹪、77.8﹪和100﹪,中重度磨牙症患者关节振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轻度磨牙症患者(P<0.05)。⑤正常人和磨牙症患者的颞下颌关节振动主要发生在开口末期和闭口中期。
下颌运动轨迹①磨牙症患者冠状面的边缘运动轨迹图形比较不规则,咀嚼运动时咀嚼环重复性差,其咀嚼运动轨迹图形异常率比正常人高(P<0.05)。②磨牙症患者边缘运动的最大开闭口速度、各个方向的最大位移及侧方运动角度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侧方运动角度的对称性明显比后者差(P<0.05)。③磨牙症患者左侧及右侧咀嚼运动时的最大垂直向下位移和<牙合>期轨迹角度的对称性明显小于正常人,而咀嚼侧最大位移明显大于正常人(P<0.05)。
咀嚼肌肌电①磨牙者患者姿势位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高于正常人,而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吞咽时两组实验对象各肌肉的肌电幅值没有明显差别(P>0.05)。③磨牙症患者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略高于正常人,且前者TA和MM肌电活性同侧升高的比例明显小于后者(P<0.05)。
结论:①磨牙症患者和正常人的颞下颌关节振动均主要发生在开口末期和闭口中期;患者关节振动的发生率、振动总能量和峰振幅明显升高,且随着磨牙症的加重,其异常振动越来越明显。②磨牙症患者冠状面的下颌运动轨迹图形不规则,咀嚼环重复性差,咀嚼运动时的最大垂直向下位移和殆期轨迹角度的对称性明显减小,而咀嚼侧最大位移明显增加。③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颞肌前束和咬肌姿势位高电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低电位。④BioPAK口颌功能诊疗仪能够比较快速准确的记录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振动、下颌运动轨迹和咀嚼肌电活性等,对口颌系统疾病的诊断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