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立法不承认事实婚姻,因此,常见的两性结合方式主要表现为婚姻与不违法非婚同居两种。从世界各国两性社会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婚姻在两性结合方式中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降低,而非婚同居的比率则呈上升趋势,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终身不婚的潮流。为应对这种现状,西方大部分国家纷纷立法规制非婚同居,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法院登记式非婚同居法律制度。与此同时,保护婚姻的运动也逐渐兴起。婚姻制度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都是两性关系的主流制度,它承载了众多社会功能,而非婚同居则经历了从禁止,限制到维护甚至保护的过程。非婚同居的蔓延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婚姻制度。但是,在人口急剧流动的自由就业社会中,非婚同居又有其存在的社会客观因素。探讨清楚婚姻和非婚同居两者的关系,对于科学立法保护作为社会稳定基础的婚姻家庭和个人基本人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循着原理、国内外现状、未来对策的思路安排本文的逻辑结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婚姻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婚姻的属性和社会功能,认为婚姻是指一定社会制度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普遍形式。它的特征包括: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生养后代为主要内容,以强烈的公示性为其表现形式;婚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抚育人类后代的需要,它限制了人类的性自由,客观上借以明确亲子关系和防止近亲结婚。非婚同居的泛化是权利观念、自然主义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产物,它在促进个人性自由的同时,带来了大量单亲家庭,对婚姻制度造成了较大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婚姻家庭在各种家庭形式中作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离婚率的居高不下。第二章分析了婚姻家庭得以维系的社会基础,非婚同居通过对性道德的弱化、爱情永恒信念的冲击和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对婚姻制度造成了较大冲击。通过价值比较分析,得出社会应当优先保护婚姻家庭的结论。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经过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不宜采取这些国家将同居“准婚姻”化的做法。目前,在同居立法上走在前面的国家已有了向婚姻回归的趋势,值得我国立法注意。第四章和第五章列出了几项具体的制度建议,包括加大对婚姻的保护力度:设立第三者责任、婚约制度、事实婚姻制度,以及对非婚同居的限制:否定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定的忠诚义务、遗产继承权、家事代理权以及共同收养子女的权利。同时,为了保护非婚同居关系中妇女儿童以及弱者的合法权益,作者建议,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在共同生活期间互有危难救助义务、人道主义扶助义务、共同抚养子女的义务。在非婚同居期间,妇女的生育能力由于流产受到损害的,同居关系结束时,男方有补偿的义务。另外,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权益,建议建立非婚生子女的准正、认领制度。对于非婚同居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订立的民事性协议不宜一律认定为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而应该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