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因其在我国还受到一定管制的原因,其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效用仍受到一定争议。西方利率传导理论在我国是否适用,并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呼声逐渐高涨,在我国利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并传导了货币政策意向,其对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有儿何便成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应该说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合理推进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乎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等行为,关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首先确定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前提,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梳理了影响决定利率的因素以及利率对储蓄、消费和投资等经济变量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继续根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现行的利率体系,确定了分别按照官定利率传导渠道和市场利率传导渠道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而且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现状和需要,对利率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力图作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步伐的与时俱进的相关具体阐述。之后在实证分析中,分别采用了人民币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通过对官定利率传导渠道效用和市场利率传导渠道效用的各自的结论以及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得出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有效性的总体结论和相关启示总体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长期来看还是存在和不容忽视的,但是传导过程中多种障碍因素的梗阻,利率作为传导变量的效用没有得到应有的正常充分发挥;而且利率体系本身的不连贯统一,不同利率生成机制下的利率指标得到的传导力度不同甚至方向相背,这些都会使得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用大打折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某种程度上市场利率指标还是比官定利率指标表现出了更为灵敏准确的传导效果,这也验证了市场化改革是经济运行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容抵挡的发展趋势。最终,本文针对利率体系本身不完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过程不畅通等的相关分析,提出以“内缘动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从“细微之处”提高居民利率敏感性、提升“金融服务”润滑利率传导渠道。希望能够为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有效性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