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以来,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在青海省中学的全面推行与实施,得到了体育教师的欢迎,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新课标》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的改革,在我省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地成效。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目前,有关《新课标》的研究在逐年增多,研究涉及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策略、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然而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主体(即体育教师)的研究并不多见。众所周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体育教师,既制约着《新课标》的顺利实施,也决定着《新课标》实施的最终成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西宁市(四区)范围内的省级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专职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围绕西宁市(四区)高中《新课标》实施现状与教师现状展开研究。其具体内容是,分析西宁市(四区)高中《新课标》实施现状及教师态度问题、教师自身素质问题、课程资源问题、培训工作问题、领导关注程度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从体育教师入手,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教师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课程实施要求的角度去探讨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训途径,同时对体育课程资源的问题进行了急缓主次的排序。研究发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西宁市(四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领导和教师的意识逐渐增强,对场地和器材的投入明显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课率已达100%,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渐向着多样化模式发展,教学设计能力较以往有所增强,而且能意识到要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层面。西宁市(四区)高中《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新课标》自身不足、缺乏地方性课程的实施指导、场地器材匮乏等问题,影响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现状主要问题表现在: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对课程的实施态度消极、业务素质上总体不足、学习评价能力较差、课程内容决策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较弱、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较弱、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社会适应教育能力相对较弱、自主发展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