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足畸形是以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足踝部疼痛、内侧肿胀、前足外展、后足外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可造成整个下肢疼痛、无力、行走不便等临床症状;先天畸形、炎症、退变性关节疾患、创伤、神经肌肉病变及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等都可以导致平足畸形发生。而副舟骨是足部副骨中发生率最高的,来源于足舟骨第二骨化中心,位于足舟骨内后侧,根据副舟骨形状及其与舟骨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目前,足部副舟骨的存在究竟是否与平足畸形发生具有关系,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尚无明确的定论。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副舟骨患者合并平足畸形,因此拟通过本课题观察足部副舟骨的存在与平足畸形的关系。本课题初步通过对体检人群中副舟骨及平足畸形的患病情况分析,了解副舟骨的存在与平足畸形发生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磁共振检查及手术操作了解当存在副舟骨时,胫后肌腱与副舟骨的关系以及胫后肌腱情况;最后,通过手术疗效分析,评价副舟骨切除及胫后肌腱止点重建后足弓改善情况。第一部分体检人群中平足畸形和副舟骨患病情况分析选择重庆市及周边地区2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进行平足畸形和副舟骨的筛查,了解其发病现况,初步探讨平足畸形及副舟骨在体检人群中类型构成、性别、年龄分布等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1.1材料与方法1.1.1病例收集2012年3月—2012年6月,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重庆市及周边地区20岁及以上人群共计2046人,其中男性924人,女性1122人,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48.5岁。1.1.2检查方法初查包括登记志愿者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目测志愿者足踝部外观情况;复查包括足踝部专科检查及行足部X片检查。1.2实验结果平足畸形总计111人,患病率约5.4%,男性38人,女性73人,女性平足畸形患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副舟骨总计220人,患病率约10.75%,男性副舟骨95人,女性副舟骨125人;40-50岁年龄组平足畸形及副舟骨患病人数均最多;平足畸形在2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在2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副舟骨患病率差距不大;平足畸形合并副舟骨患者34人,占平足畸形患者的30.6%,占副舟骨患者的15.5%。1.3结论对体检人群调查发现平足畸形患者患病率约5.4%,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副舟骨患者患病率约10.75%,不同性别的副舟骨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的副舟骨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平足畸形合并副舟骨患者34人,占体检人群的1.7%,占平足畸形患者的30.6%,占副舟骨患者的15.5%;统计学分析副舟骨与平足畸形的关系时,显示副舟骨的存在与平足畸形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疼痛性副舟骨的MRI表现与外科学发现回顾分析疼痛性II副舟骨的MRI表现和外科学发现(术中发现),评估MRI表现与外科学发现的关系,探索存在疼痛性II副舟骨时胫后肌腱功能的变化。2.1材料与方法2.1.1病例收集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均有II型副舟骨,总计36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20例,左17例,右19例。均有足内侧慢性疼痛以及中足内侧压痛。2.1.2术前均行MRI检查,术中均采用副舟骨切除及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2.1.3MRI观察内容和术中发现分析MRI图像,T1加权像和脂肪抑制T2加权像上,评估副舟骨、软骨联合和相邻软组织的信号强度,将信号强度的变化与相邻脂肪组织的信号比较;评估软骨联合的宽度和胫后肌腱病理变化,肌腱变性和撕裂等。分析手术记录单,了解胫后肌腱与副舟骨之间的关系,了解足副舟骨与足舟骨之间软骨联合及是否存在软骨损伤,胫后肌腱是否变性、腱鞘内是否积液等。2.2实验结果所有MRI图像显示骨髓水肿、高信号副舟骨和软骨联合;34例患者中毗邻副舟骨及软骨联合处的非肌腱软组织中表现强烈的高信号;胫后肌腱与足副舟骨连接处均有肌腱止点周围炎性表现或肌腱退变表现。MRI发现如下:明显胫后肌腱腱鞘积液12例,肌腱病变8例。术中发现8例患者软骨联合增宽,存在可移动的副舟骨;25例胫后肌腱部分止于副舟骨,部分肌腱纤维绕过副舟骨,11例患者胫后肌腱完全止于副舟骨。36例患者均有足舟骨与足副舟骨之间软骨面的损伤,1名胫后肌腱变性患者胫后肌腱与副舟骨之间存在大量纤维组织。2.3结论II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的MRI图像主要表现为副舟骨和软骨联合处的持续水肿,胫后肌腱退变,周围软组织的高信号;术中发现软骨面的毛糙、不光滑;表明骨坏死、肌腱止点同副舟骨周围的慢性炎症和破坏,同慢性应力性损伤的表现相一致。但II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的MRI表现和术中发现并不完全一致,手术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临床表现,手术目的是切除副舟骨,清除炎性组织,缓解疼痛症状,纠正异常的力学结构。第三部分副舟骨合并平足畸形的手术疗效分析通过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副舟骨的存在对胫后肌腱功能的影响,分析单纯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以及其结合跟骨内移截骨术的临床疗效。3.1材料与方法3.1.1病例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34例患者(37足),均诉患足慢性疼痛、穿鞋困难,术前X片及MRI检查提示II副舟骨,均伴平足畸形,10例患者(12足)跟骨明显外翻。3.1.224例(25足)采用副舟骨切除及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10例患者(12足)采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3.1.3临床评估包括一般情况评估、功能评估及影像学评估;一般情况评估包括症状缓解、满意度、伤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功能评估包括AOFAS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站立位正侧片;站立位全足侧位片,应用计算机影像系统,测定内侧纵弓高度、跟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站立位全足正位片,测定跟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变化情况;跟骨轴位片,测定后跟外翻。3.2实验结果行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组24例患者;平均AOFAS评分由术前52.1分增至末次86.2;平均VAS由术前4.83降至末次1.03分;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明显改善,平均足弓高度从术前3.7±0.2mm增加到术后12.4±1.1mm,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由术前15.2±1.7°降至6.3±1.0°,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由术前17.6±1.8°降至6.8±1.0°,正位跟距角由术前39.5±2.3°降至26.2±2.0°,侧位跟距角由术前47.3±2.5°降至32.3±2.5°,侧位跟骨倾斜角由术前10.4°±1.0°升至2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均对结果满意,随访期间未见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锚钉松动等并发症。行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组10例患者;平均AOFAS评分由术前48.3±8.0分增至末次80.1±4.5分;平均VAS由术前5.03降至末次0.84分;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明显改善,平均足弓高度从术前3.3±0.5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4±0.5mm,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由术前15.4°±1.7°降至6.7°±1.4°,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由术前15.3°±1.9°降至6.5°±1.4°,正位跟距角由术前40.9°±2.7°降至24.5°±2.6°,侧位跟距角由术前46.1°±2.7°降至33.3°±1.3°,侧位跟骨倾斜角由术前12.4°±1.4°升至23.2°±1.6°,跟骨轴位片上跟骨外翻角由术前11.3°±1.4°降至术后4.2°±2.0°。均对结果满意,随访期间未见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锚钉松动、骨不连等并发症。3.3结论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前置重建术及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畸形均具有临床症状缓解满意,术后足弓矫正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