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国家优秀的运动员大多源于高校,高校运动队的运动员是其重要的后备人才,其发展促进着联赛和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运动员的培养从传统的举国体制发展到多元化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体教结合”让高校参与到运动员的培养中来,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如今已有许多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站上了国际舞台,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更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大学生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还不够高,运动成绩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各高校运动代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有关领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运动成绩受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战术训练水平、比赛时身体及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心理状态包括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自信心等。自信心不仅影响着运动动机而且影响着比赛时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既往文献有关自信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专业运动员的自信心的研究,而对大学生运动员自信心的研究较少。从理论上讲,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心影响因素方面也许存在不同。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学专业是体育,运动表现对他们自信心的影响权重或许更大,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体育运动或许只是业余爱好,可能他们更看重专业学业成绩,体育运动带来的自信可能仅仅是次要因素。目前,有关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希望对这方面作一个探讨,以期望了解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心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运动自信来源问卷》和《运动自信心量表》包括《运动特质自信量表》、《运动状态自信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336名,其中男生210名,女生126名。其中体育专业组119名(男:86名,女:33名),非体育专业组217名(男:124,女:93名)进行了运动自信心及影响因素调查,并对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心即运动特质自信和运动状态自信均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强于非体育专业;在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影响因素方面除了身体自我呈现和情境优势这两个维度未发现差异外,其他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此外还发现,不同性别、专业、训练年限、运动等级的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差异显著。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在运动自信心及影响因素上均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