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惯用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非直义语言现象,它的形式虽然短而精,但是能表达丰富生动的意义,表达力非常强。由于惯用语语义上具有双重性,即字面解释和比喻解释含义各不相同,因此,对初学汉语的个体来说,要正确理解惯用语的意义比较困难。已有惯用语的相关研究更多是集中于成人,很少涉及儿童,对儿童惯用语理解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丰富非直义语言的研究,深化对非直义语言加工机制的认识。从调查研究开始,对惯用语的不同语言特性进行调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明确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准备充分而必要的实验材料。在接下来的实验研究中,将小五、初二、高二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采用了反应时法,记录反应时、启动量及反应的正确率,通过控制语境及惯用语的语言特性等自变量的方式,来探索惯用语认知理解的影响因素。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1)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能力随年级上升而提高。对于高熟悉性和高预测性惯用语,儿童理解惯用语的能力随年级提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对于低熟悉性惯用语,儿童的理解能力在高二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对于低预测性的惯用语,儿童的理解能力没有表现显著的年级差异。(2)分解性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儿童都是先采取提取的方式来激活惯用语的比喻义,如果提取失败,就会转而采取构造的方式。(3)语境是影响儿童理解惯用语的一个因素。比喻语境会促进儿童对惯用语比喻义的激活,直义语境会阻碍儿童激活惯用语的比喻义。对直义性不同的惯用语和年龄不同的儿童,其促进和抑制作用不同。(4)儿童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方式不是单一的,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加工不是用单一的非直义语言认知模型就能解释的,而是需要一个综合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实验结果提示: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支持显性度假说,不支持直通假说。儿童对惯用语的意义理解激活方式是相互作用的混合模型,即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如果惯用语的熟悉性和预测性高,儿童对比喻义的激活是直接提取,如果熟悉性和预测性低,高年级儿童能采取提取方式,低年级儿童则不会,如果能够构造就构造,不能构造就即刻放弃意义构建。语境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具有强的促进作用或者抑制作用,其作用的大小与惯用语意义的显性度有关。不管处于何种语境,首先被激活并做加工处理的总是惯用语的显性意义,如果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为非显性,会首先处理字面意义,如果比喻意义显性度高则会直接处理。所以,在比喻语境中,惯用语的比喻义显性度高,比喻义得到优先处理,在直义语境中,低直义性惯用语的比喻义是高显性的,字面义是低显性的,由于比喻义是高显性的,所以先提取比喻义,但比喻义与语境冲突,提取比喻义就会失败,再转而构造字面意义。由此可见,如果惯用语的语言特性和语境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具有强烈促进作用,其显性度就高,对意义的理解是一个直接提取的过程,一旦提取完成,整个理解过程就此结束;如果惯用语的语言特性和语境对惯用语的意义激活起到抑制作用,其显性度就低,尝试直接提取意义就会失败,只能对与语境相关联的意义进行构造,其构造的速度取决于惯用语语言特性和语境对其意义构造的抑制作用大小。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推论,概括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儿童对惯用语的理解能力随着年级上升而提高;(2)惯用语的熟悉性、预测性、分解性会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3)儿童对惯用语的意义的激活方式不是单一模型,获取惯用语的意义的方式是先提取,提取失败再构造;(4)语境和直义性会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直义性如何影响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与语境有关;(5)儿童对惯用语的认知理解支持显性度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