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分裂结构的语用句法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_c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裂结构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自从1963年Jespersen提出分裂句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从不同或相似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的句法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作了系统的归纳。有些学者对分裂结构的句法特点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从系统功能语法入手,研究了分裂结构的信息结构和焦点功能;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分裂结构的语篇功能。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分裂结构这种句法现象本身出发,为对分裂结构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句法学视角——来探讨这一特殊句法结构。传统的句法学只注重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了语言的功能及其对语言各层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句法与语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句法和语用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语用句法学属于句法和语用的交叉结合(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研究,是从语用的角度来探讨句法问题,研究各类句式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的语用规律。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中对语用学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语用纵观论和语言顺应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对语用句法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Verschueren指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是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综合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语用学的旨趣不在于利用语言资源,而在于提供语用视角,在于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言现象(2000:1-3)。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且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上,分裂结构也自然在被选之列。选择之所以得以进行取决于语言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其中,可变性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核心。因此本论文就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分裂结构进行语用句法研究,为分裂结构在交际中的应用找到了理据。相对于常式句,分裂结构的使用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各因素进行顺应的具体体现。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二章对以往有关分裂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三章详尽地阐释了顺应论,指出顺应论对语用句法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并构建了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一方面分裂结构是相对于其还原句的变式句,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分裂句的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对使用者交际目的的顺应。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分裂结构顺应性的表现:(1)对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2)对语境关系的顺应;(3)对达到语用修辞效果的顺应。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论文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从语用的角度对英语中的特殊句法现象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分裂结构顺应性的体现。这是对这类句法结构语用句法研究的一次尝试和具体应用。在撰写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不足和局限,但希望该研究有助于启发对分裂结构的进一步分析。
其他文献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以来,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党和国家的一致认可。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对于提升扶贫对象能力建设、实现扶贫政策公平公正以
"互联网+"时代,以往的室内外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该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互联网、QQ
在煤矿巷道支护中,大多采用锚杆、锚索进行支护,使得巷道围岩与稳定岩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悬吊、组合梁结构,起到减小跨度、加固围岩的效果,进而达到支护的目的。但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