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著)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历经五十余年,仍能被读者、批评家记住、讨论,这足以昭显了它非同寻常之处。不仅说明它已经“存活”了下来,更表明这篇作品本身孕有挖掘不尽的研究价值。五十余年来对它的研究已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采用了各种视角,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是站在以往研究的基石上,借鉴、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并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在此,本文以青年这个视角来进入文本,并以此为轴心来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做出全方位地系统阐释,以勾勒出此文本在产生时、接受中、重读下的“青年”叙事问题。通过把对它五十余年来的解读作为整体来看待,梳理出它在历史和现实交叉中的命运纠葛。笔者通过对文本和资料研读和分析,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文本进行阐释。第一章讨论苏联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关联,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青年”的“前世今生”。因为“青春”是文学作品中不变的主题之一,那么针对这篇作品,单从篇名来看,对它的解读也就自然绕不开“青春”及“青年”的问题。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有着引导式的影响,娜斯嘉式的青年直接促成了林震这个青年的出现。但文学作品的产生又不可能脱离它自身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五四”的文学传统和延安文学也因此成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生成的历史先辈。同百花时代下的其他作品一样,《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也旨在承接“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作家的启蒙意识。林震身上包含着五四青年和延安青年的血液和冲突。第二章关注上世纪五十年代历史现实缠绕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命运纠葛。它产生在百花时代下,它的产生和接受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主人公林震有其青春个性的张扬和爱情的追求,但同时又受制于当时政治话语的规训,身份充满矛盾和焦虑。第三章延伸来观瞻“后革命”语境中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青年问题。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关于这篇作品“重读”的研究,来看历史如何在返观和反思中重新讲述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以及青年走向社会生活后所面临的境况遭遇和主体变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