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吕氏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初步探讨“吕氏定眩方”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吕氏定眩方”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一个疗程后及全部治疗结束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评分,以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在不同时期两组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评估“吕氏定眩方”的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评分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治疗一个疗程后,组内比较,P均<0.05,两组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患者组间量表评分经统计学计算,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在第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方面,效果是一致的。全部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在全部疗程结束后均有效;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治疗全部疗程结束后疗效有差异;差值比较:P<0.05,说明全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2.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患者全部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全部疗程结束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差值比较,P均<0.05,说明全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3.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有效,治疗组总体优于对照组。结论:“吕氏定眩方”与普通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在第一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症状疗效相当,全部疗程治疗结束后,“吕氏定眩方”的疗效要优于普通针刺;两组方法均可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但“吕氏定眩方”改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