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库水环境治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十九大以后,水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及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保证。而目前,A市积累下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愈显凸起,加之水环境治理长期以来存在“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河长制”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九龙治水”的困境,但是单单依靠河长的一己之力也无法解决复杂的水环境问题,想要解决水环境问题还需河长牵头、部门联动、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因此,研究A市“河长制”运行中的协同治理显得极其重要。“河长制”作为一项新生的水环境治理制度,在受到研究者们青睐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河长制”究竟是一项应急之举,还是长久之道呢?本文充分运用实证研究法、文献综合研究法、跨科学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总结A市自2017年初实行“河长制”以来,在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体系、治理绩效等四大方面的现状,并以濛阳河为例呈现A市实行“河长制”以来水质的改善情况。A市“河长制”运行两年来,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A市“河长制”运行中也存在诸如协同治理制度不健全、协同治理方式不先进、治理效果不确定、治理主体关系不协调、治理主体利益失衡等协同不足的问题。针对A市“河长制”运行中协同不足的问题,本文充分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从理念、机制、手段、方式、考评方法等角度,来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发现A市“河长制”运行中协同不足的原因主要为:理念上重治理轻协同、协同治理机制缺乏、协同治理手段落后、协同治理方式单调、协同治理考评方法单一。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有针对性地从理念创新、治理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参与方式创新、考评制度创新五大方面多个角度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为实现A市“河长制”长效管理,发挥A市“河长制”长效作用提供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