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转型中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近两三年来,开始受到政府、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相比较而言,至今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居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仍甚少。本文试图在这一重要但至今仍未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上作一探讨,而主要分析的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本文又着重从个体社会化的四个要素(社会化历程、社会化承受者、社会化承担者和社会化后果)作了分项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历程中存在危机阶段,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四大主要承担者——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贡献率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移民与社会二元体制双重作用的结果。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方面得出了以下结果:父母缺位、亲情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尤为脆弱,隔代监护的缺陷非常明显;在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对同辈群体的认同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是十分显著,但仍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明显,但仍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大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下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郁积而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他们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此外,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习惯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