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UGT1A1基因多态型关系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肿瘤现成为一种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胃肠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恶性肿瘤前列。胃肠肿瘤生物学特性倾向于较高的侵袭性,行根治手术后大部分患者易发生复发或转移,甚至有些患者发现时已到晚期。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确立了化疗在晚期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价值,与最佳支持治疗(best supportive care,BSC)相比较,化疗有益于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方案是晚期胃肠肿瘤较经典方案。但该方案的临床应用受到不良反应的限制,且个体差异明显。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预测因素,以求提高伊立替康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伊立替康活性产物的主要代谢酶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l(uridine-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1A1,UGT1A1),其基因多态性可使酶的活性发生变化。目前对于此酶多态性可能与腹泻及粒细胞缺乏风险相关。目前国内外各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不一,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UGT1A1基因多态性,并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与伊立替康药物化疗后近期缓解率、化疗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1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69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纳入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且具有可评估转移灶。其中1例基因型不能成功获得,1例不能按规定评估疗效,1例因失访原因不能完成规定方案治疗,故最终有66例患者按要求纳入该研究。晚期胃癌10例,肠道肿瘤56例,抽取患者的全血标本,提取全血中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UGT1A1基因启动子,并分析得出基因型。对入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并评价第一疗程化疗后至第二疗程化疗前2周内的毒性反应(参考NCI-CTC2.0标准)和2程化疗后3周时的疗效(参考RECIST标准)。用SPSSl3.0统计软件分析基因表型与化疗不良反应及疗效的相关性。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对本组病例的研究共发现2种UGT1A1基因启动子表型,分别为野生纯合型(TA6/6)、突变杂合型(TA6/7),其中TA6/6型最为常见,共52例,占78.8%;TA6/7型,共14例,占21.2%;未发现突变纯合型(TA7/7)。  2.本组患者用CPT-11联合5FU化疗后,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延迟性腹泻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其3-4级毒性发生率分别为13.7%与24.2%。  3.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有:UGT1A1基因启动子表现型(P=0.031)。UGT1Al基因启动子表现型为TA6/7型的患者发生严重延迟性腹泻的危险性是TA6/6型患者的4倍多(OR=4.606)。延迟性腹泻与患者年龄、化疗背景、ECOG评分、原发灶部位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  4.本研究中使用CPT-11联合5-FU治疗患者其中胃癌10例,有效率(PR+CR)20%。肠道肿瘤56例(PR+CR)有效率为21.4%。  结论:  1.UGTl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是延迟性腹泻的影响因素,不同UGT1A1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有明显差别。UGT1A1基因启动子为TA6/7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较TA6/6基因型的患者显著升高,但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2.中国的胃肠道肿瘤中,UGT1A1基因启动子TA6/6型最为常见,而TA7/7型很少见。  3.本研究中伊立替康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延迟性腹泻。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妊娠期母体高糖饮食对子代糖代谢功能及其PARs效应的影响。  方法:实验将妊娠期正常Sprague-Dawley母鼠分为饮高糖水组和正常饮水组,在此基础上,又将各组4个月的雄性
目的:评估影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围生儿不良结局潜在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住院
目的:  1.检测125例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IL-7R、NOTCH1、FBXW7、WT1和PHF6的发生率以及IL-7R突变的位点,通过对IL-7R、NOTCH1、FBXW7、WT1和PHF6基因突变序列
目的:  1.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2015年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对复方新诺明和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并分析其耐药特性,为临
目的:探讨在小鼠恶性胸腔积液中是否存在Th17细胞/Treg细胞的失衡以及Treg细胞(CD4+CD25+Foxp3+regulatoryTcell)调节Th17细胞(helperTlymphocyte,Th17)增殖和分化的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