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明确了研究区长4+5、长6油运组的沉积特征,属三角洲平原亚相及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主要分布于水上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研究区石油分布与砂体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砂体厚,规模大,岩性均匀,物性好,含油亦较好,一般优质砂岩分布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借助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的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长4+5、长6储层为细粒长石砂岩,经历了强烈压实、较强胶结、较强溶烛及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达到了晚成岩A期。机械压实作用、矿物胶结作用均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烛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而储层中交代作用对孔隙影响并不大。通过对砂岩层中矿物相对含量及其在地层剖面上的变化规律的实例剖析,揭示了甘谷驿油田顾屯区延长组储层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进而讨论烃类充注对储集层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继续发育,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伊利石的生长、方解石的晚期胶结受到明显的抑制;长石类及浊沸石的溶解相对强烈,次生孔隙较发育:油气超压对压实的缓冲作用。